新教案网

www.xinjiaoan.com

教案查询:
托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节日教案
季节教案
小一教案
小二教案
小三教案
小四教案
小五教案
小六教案
初一教案
初二教案
初三教案
高一教案
高二教案
高三教案
班会教案
更多
课本查询: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
范文查询:
合同
申请书
各类稿件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演讲稿
主持稿
心得体会
办公文秘
致辞讲话
导游词
祝福语
工作报告
条据书信
更多
作文查询:
读后感
观后感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节日作文
日记作文
书信作文
题材作文
话题作文
作文素材
作文指导
文学阅读
更多
百科查询:
星座运势
美食推荐
旅游攻略
地方特产
热门影视
健康养生
儿童教育
生活技能
口才提升
逃生急救
安全知识
礼仪知识
节日知识
理财知识
更多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新教案网 收藏 点赞 分享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气势。

  (2)、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并了解排比、反复及短句的表达效果。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3、过程与方法

  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朗读、品味文章语言。

  学情分析

  课文有关生命和力量的主旨以及对舞蹈动作、声音的描写,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让学生读出气势即可。

  设计理念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们不难发现,《课标》要求语文学习,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实现。所以,所有的教学环节设计都以让学生看、听、读、说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并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合作交流让个体的片面的认识趋于完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至三遍,了解课文大意,写下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疑问,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电影片段。

  2、导入: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使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听读:

  (1)正字音,听节奏,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2)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理请文章思路,并说说对文章的整体感受。

  (宏伟的场面,磅礴的气势,狂放的动作,生命的能量。)

  (3)画出你喜欢的句子。

  2、朗读指导

  (1)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那么,《安塞腰鼓》这篇文章我们应该读呢?

  教师指导:

  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语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2)学生自由朗读,力求进入课文情景,读出文中的画面美。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引: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们似乎听到了激荡的鼓声,感受到了那烈火般的舞蹈,文章的场面描写为什么会这么有气势?你能否从文章的语言材料中找一点依据?

  小组讨论,提示:可从文中的用词、修辞、句式、写法等方面考虑。

  2、师生互动探究

  教师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

  从用词方面:

  ⑴“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⑵“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⑶“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

  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 “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⑵“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⑶“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

  ⑴“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⑵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⑶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从写法上:

  ⑴“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⑵“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⑶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四、质疑问难。

  五、回味课文,理解主旨

  1、你认为作者借安塞腰鼓主要想歌颂什么?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歌颂承载这一生命的黄土地,歌颂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歌颂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2、西北现在好象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歌颂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西北汉子呢?

  因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贫困和封闭而丧失希望,他们有韧性和坚强,生命中奔突的能量终有一天会喷发的。那么这片土地就是有希望的!我们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所以作者要竭力歌颂这片土地。

  是啊,我们的民族显然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和磨难,太多的束缚和挫折,但我们总能神奇般地重新崛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祖国、走进了一个令人振奋和自豪的新时代,只要我们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大胆创新,勇于开拓,我们就一定能够再造辉煌。

  六、作业:

  看一段舞蹈,从用词、句式、修辞、写法等方面加以注意,写一段精彩的舞蹈场面。

  七、小结:

  “安塞腰鼓”既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这一切都与陕北自古以来是边关要地和它古老的历史有关。当年,秦始皇派大将军蒙恬率军30万镇守陕北、筑长城,防止匈奴入侵;到北宋的文臣武将,(韩琦、范仲淹、沈括)来此领导抵御西夏人入侵的战争,再到明朝时期九镇之一的“延绥镇”长城,安塞腰鼓既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尽管时过境迁,但这种激励和力量却深深地根植于陕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20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党中央进驻延安13年,以及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延安精神”走向全国,在某种意义上,“安塞腰鼓”所释放出的能量,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同学们,春笋坚持节节拔高,为的是展示明天的高风亮节;小溪坚持长途跋涉,为的是成就明天的壮阔辽远;春花坚持对外开放,为的是迎接明天的山花烂熳;小树吸收阳光雨露,为的是孕育秋后那累累的果实。今天我们学习安塞腰鼓,是让大家带着这种安塞精神,一起以开放的心态走进开放的世界、繁荣中国,也成就你我。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