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案网

www.xinjiaoan.com

教案查询:
托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节日教案
季节教案
小一教案
小二教案
小三教案
小四教案
小五教案
小六教案
初一教案
初二教案
初三教案
高一教案
高二教案
高三教案
班会教案
更多
课本查询: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
范文查询:
合同
申请书
各类稿件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演讲稿
主持稿
心得体会
办公文秘
致辞讲话
导游词
祝福语
工作报告
条据书信
更多
作文查询:
读后感
观后感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节日作文
日记作文
书信作文
题材作文
话题作文
作文素材
作文指导
文学阅读
更多
百科查询:
星座运势
美食推荐
旅游攻略
地方特产
热门影视
健康养生
儿童教育
生活技能
口才提升
逃生急救
安全知识
礼仪知识
节日知识
理财知识
更多

高中语文《夜归鹿门歌》教案汇编

新教案网 收藏 点赞 分享
高中语文《夜归鹿门歌》教案汇编

微信扫码分享

高中语文《夜归鹿门歌》教案汇编

  《夜归鹿门歌》教案第一篇

  三维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并背诵全诗。

  3、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感知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隐逸的情趣以及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感知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内涵。

  难点: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诗,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一、导入:李白《赠孟浩然》。

  二、作者简介。

  1、 检查预习情况,教师适当强调。

  孟浩然(689~740) ,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 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 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 (737) ,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 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 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 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 范围相当广大。 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 “语淡而味终不薄” (沈德潜 《唐诗别裁集》 ) 。 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 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 。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 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 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 ,虽有纪 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三、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整体感知诗歌 ①、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②、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③、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品味鉴赏诗歌 ①、分析前两联:黄昏江景图 ②、分析后两联:月夜山景图 ③、思考:写景的目的?(小组合作探究) 重点指导“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现景—析景—溯情 ④、小结本诗并补充关于孟浩然“隐逸”的看法: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 ” ,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 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 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 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四、迁移练习。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请“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这首诗歌。

  五、作业。

  课后练习三,将《夜归鹿门歌》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 有何异同。

  《夜归鹿门歌》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 。

  3、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4、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隐逸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 融合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思无邪”“一言以蔽之”的《诗经》,到被尊为百世之师的“楚辞”的代表作《离骚》,从刚健清新的汉乐府,到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到了唐代便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通俗晓畅的白居易的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而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人关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浩然的山水田园世界,去领略他笔下那种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他那隐逸自得之志趣。

  二、复习旧知

  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并沉浸其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读者根据在想象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鉴赏方法: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缘景明情

  三、诗歌鉴赏

  (一)简介作者

  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号王孟。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二)、品读课文

  1.诗题解读: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用典。

  2.诗句意象

  山寺钟鸣、渔梁渡头、江村、乘舟、鹿门、月、烟树、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幽人

  3.意象解读

  意象是指蕴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抒情,而情感的载体和媒介是意象。诗中所选意象又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对比

  沉缓的钟声 —— 嘈杂的人声

  佛门清静 —— 尘世纷繁

  同是乘舟,两个方向 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

  归宿不同,心境不同

  “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

  隐居鹿门,心慕先辈。

  山中场景,侧重写隐居。

  4、情感解读:

  美好的景色衬托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缘景明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一、二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对比中,使人联想起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

  三、四二句,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

  五、六二句,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耀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七、八二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5、再现诗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联想想象,补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细致描绘,再现诗句画面,并为画面命名。

  6、感悟诗境:

  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了一种独到的意境

  诗中所写:

  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

  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特别是此诗后四句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

  四、深入探究

  1、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能否把“惟”换成“还”?

  不能。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夜来去”。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进仕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2、.结合全诗,试赏析本诗的对比艺术。

  ①前四句中,“山寺”句以钟鸣 衬托 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与争渡的喧嚣 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鹿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

  ②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五、课堂小结

  苏轼曾经说过,孟浩然的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后山诗话》引)。他所说的“才”和“材料”,主要是指才学,指在诗中博采成语典故。这严格说,并不能成为孟浩然的缺点。如果按我们的理解,把“无材料”解释为生活经历的简单,思想内容不丰富,那么苏轼这几句评语就更切中孟浩然的弱点。孟浩然的好诗不仅数量不多,而且篇幅也多半很简短,他所擅长的诗体,主要是五古和五律。

  但是,从艺术的完整、精美来说,他却完全可以和王维并驾齐驱,各标风韵。杜甫说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 他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高,比李白、王维大十二岁。他诗集里,还残留着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痕迹。如《美人分香》、《同张明府碧溪赠答》等诗,还有宫体影响。他的某些诗句,也有化用鲍照、谢挑、阴铿、薛道衡的地方,但是,他化用前人诗句,往往能青出于蓝,不着痕迹。在创造盛唐诗歌浑融完整的共同风格上,他是有不小贡献的。因此,李白、杜甫、王维等盛唐诗人对他都深怀敬意,并给他的诗以相当高的评价。

  六、拓展:比较《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在意境上的异同。

  同:意境优美恬淡,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和闲适自得的心情。

  异:《夜归》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等景物,构成了诗境的平淡自然,优美恬淡,脱尽尘世烟火,但“惟”句也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归》诗寓情于景,意境充满变化。清川,离归的车马,结伴而返的暮禽,这些景象构成了自然恬淡的意境,反映了归山之始的悠然自得;归隐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景物,又使得诗歌意境带上黯淡凄凉色彩,从而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

  学案内容:

  1、从《夜归鹿门歌》的题目就可看出,这首诗有纪实之意,诵读全诗之后,概述这首诗描写了一件什么事?用原文诗句回答,并加以解释。

  2、诗歌开篇选择了哪些景象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4、作者渐行渐远,江上的喧闹已然远离,作者由江上到达了山间,那山间的景象又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将这山间之景和江边之景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5、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中语文《夜归鹿门歌》教案汇编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