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案网

www.xinjiaoan.com

教案查询:
托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节日教案
季节教案
小一教案
小二教案
小三教案
小四教案
小五教案
小六教案
初一教案
初二教案
初三教案
高一教案
高二教案
高三教案
班会教案
更多
课本查询: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
范文查询:
合同
申请书
各类稿件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演讲稿
主持稿
心得体会
办公文秘
致辞讲话
导游词
祝福语
工作报告
条据书信
更多
作文查询:
读后感
观后感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节日作文
日记作文
书信作文
题材作文
话题作文
作文素材
作文指导
文学阅读
更多
百科查询:
星座运势
美食推荐
旅游攻略
地方特产
热门影视
健康养生
儿童教育
生活技能
口才提升
逃生急救
安全知识
礼仪知识
节日知识
理财知识
更多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草莓》教案设计

新教案网 收藏 点赞 分享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草莓》教案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草莓》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清文章思路。

  (二)知晓联想手法。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季节更替、生命演变,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每个人因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层面的种种不同,对不同的“物”,或者是对相同的“物”,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的散文《草莓》,体会作者对时光、对生命的别样的感悟。

  (二)初读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三)正音

  槲(hú)树 枝柯(kē) 禀(bǐng)赋 馨(xīn)香

  璀璨(cuǐc4n) 惴(zhuì)惴不安

  (四)研读

  1、学生自由朗读第1-3段,然后说说这部分文字描写的主要内容。

  明确:九月的农村景物。

  2、第1段和第3段描写的是同一个时节的几乎又是相同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这样着墨?

  明确:表现的侧重点不同,反应出来的人的心境也不同。

  3、那么第1段描写了九月农村怎样的景物?反映出来的人的心境又是如何的?

  明确:借助于天气的暖和、树木的碧绿、天空的湛蓝,突出景色的“夏意正浓”,人置身于这样的景色,心境是“欢快”的。

  4、而第3段里,作者笔下的景物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更多的是强调暖和的天气不是一种常态,树木的碧绿不久就会枯黄,天空的蔚蓝也行将成为灰色,借此来突出“秋的气息”。

  5、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是与六月的景物形成比照,从而强调已逝的六月,景物的“另一种模样”和人的“另一番滋味”。

  6、能不能揣测一下其中更为深层次的意韵?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

  明确:“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强调时光是从不随人的意志在流逝着。

  7、可人们的思维有时却会陷入一个误区,这个误区是什么呢?

  明确:“以为一切都没有变”。

  8、作者这样一番感悟缘于什么呢?

  明确:“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9、由此可见,文章第2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有过渡的作用,还有点题的作用。

  10、请同学概括一下第1-3段的内容,并全文行文的思路,说说它的作用。

  明确:叙写了季节更替的不可抗拒,借此引发下文对生命演变的联想和感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回顾上堂课的内容:文章的第一部分,叙写因季节更替而触发的情思,这一感悟的核心就是流年不再,作者借此为后文的联想作了铺垫。

  (二)研读

  1、学生齐读第4—6段,说说对这部分文字的理解。

  明确:是写对生命演变的联想和感悟。

  2、很显然这部分的文字与前文有着明显的关联,说说它们彼此间的照应。

  明确:第4、5段分别与1、3段相对应。

  3、能够找出相关的句子吗?

  示例:

  (1)第1段的“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化,依然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与第4段的“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相照应;

  (2)第3段的“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与第5段的“信的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相照应;

  (3)第3段的“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与第5段的“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彼此照应。

  4、作者借此来说明什么道理呢?

  明确:时光的一去不复返。

  5、那么作者是否一味地浸沉在逝者如斯的消极感伤里?能不能就文中的一些句子作说明。

  示例:

  (1)“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2)“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

  (3)“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

  (4)“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这些句子表明作者并不是浸沉在一种消极的感伤中,更多的是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表现了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

  6、借此,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明确:作者将“六月草莓”与“妙龄十八的馨香”融合在一起,展示的是自然与人生的诗意的融合,给读者以更辽阔的思维的空间。

  (三)拓展

  阅读《面对荷塘》,说说这篇文章所描写的景物特征以及作者的感悟。(也可作为学生的课外作业)

  面对荷塘

  很早就读过周敦颐的《爱莲说》,周氏笔下的莲,全然一副士大夫的.清高,它早已成为一种人格意义的象征,而作为自然意义的莲,它似乎已被抽去血肉,干巴巴的,闻不出一点生命的气息。周氏是哲人,他擅长的是抽象的概括。

  后来,读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又完全地沉浸在朱老夫子那充满女性柔美的荷塘里,不自觉地为那“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所陶醉。可陶醉之余,总是摆脱不了那属于朱老夫子的淡淡惆怅。朱老夫子是一个诗人,他那诗意的荷塘充盈的是想象的魅力。于是,总觉得他那荷塘与自己隔了一层什么。

  今年的盛夏,我去上海华东师大学习,却也意外地看到一个荷塘。也许是受到周氏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没有走近那荷塘。然而那荷塘边的人影,却时时映入我的眼帘:有妙龄的女孩,着一身白色长裙,于荷塘边或站或坐,于是一种飘逸的妩媚,全然融入那荷塘中的田田的绿,艳艳的红;也有戴眼镜的男孩子,躬身坐在荷塘边的石凳上,狠狠地抽着烟,让那满脸的愁绪,随着袅袅的烟雾弥散在荷塘的上空。

  或许是那荷花点点的粉红诱惑着我,也或许是那荷塘溢出的盈盈绿意缠绕着我。于是,在一个黄昏,我走近了荷塘。

  荷塘并不大,不规则的岸边,斜伸着几棵树,蔓延着一些不知名的藤。我端端地直面那荷塘,荷塘那潦草的意象,便漾漾地交叠在我的脑海。

  此时,夕阳圆圆地站立在树梢上,那浓浓的暖意尽情地泼洒在荷塘,溅了满身热辣辣阳光的荷,似乎也有些承受不了,红扑扑的脸上便显出了一些羞色,徐徐地弯了青腰,而那荷叶却不甘寂寞,鼓着劲儿将自己撑得郁郁青青。

  一阵风吹来,吹落了夕阳,也吹黯了荷的粉面,只是那荷叶高兴起来,摇曳着绿色翻滚着绿色。我的目光在荷叶与荷叶之间飞翔,在大片的翠绿与点点的粉红之间飞翔,就像翩翩起舞的蜻蜓。

  无意间,我突然看到,那被圆圆的荷叶遮盖的水。水也是绿的,可远远不是那种清纯的绿,而是一种浑浊的绿。再细看,那荷似乎也过早现出些许斑驳的锈迹,那清色的荷叶也似乎过早地有了点点的枯痕。

  我的脑子里,一下子冒出许多有关荷的诗句:“雨红蕖冉冉香”、“门外野风开白莲”、“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荷叶何田田”。这些满嘴留香的诗句,曾成为多少后人的佳肴,可我面对眼前的荷塘,却怎么也咀嚼不出个中的滋味。

  我定定地注视着那荷塘,似乎眼前也就仅仅剩下了荷,亦如那水中普普通通的植物。我感到一种悲凉,我不得不承认,我缺乏哲人的眼光和诗人的想象,那让哲人敬仰的莲,那让诗人浮想联翩的荷塘,似乎一下子荡然无存。

  我知道,当我面对那荷塘时,那荷塘也正眼睁睁地面对着我。

  板书设计

  九月六月夏意正浓秋的气息联想流年不再珍惜生命

精选图文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草莓》教案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