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案网

www.xinjiaoan.com

教案查询:
托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节日教案
季节教案
小一教案
小二教案
小三教案
小四教案
小五教案
小六教案
初一教案
初二教案
初三教案
高一教案
高二教案
高三教案
班会教案
更多
课本查询: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
范文查询:
合同
申请书
各类稿件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演讲稿
主持稿
心得体会
办公文秘
致辞讲话
导游词
祝福语
工作报告
条据书信
更多
作文查询:
读后感
观后感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节日作文
日记作文
书信作文
题材作文
话题作文
作文素材
作文指导
文学阅读
更多
百科查询:
星座运势
美食推荐
旅游攻略
地方特产
热门影视
健康养生
儿童教育
生活技能
口才提升
逃生急救
安全知识
礼仪知识
节日知识
理财知识
更多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带反思」

新教案网 收藏 点赞 分享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带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文学知识。

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二、能力培养目标

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明确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一定浏览过不少名胜古迹,见过不少楼台阁宇。可你们知道这些建筑中包含着多少历史文化价值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走进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年4月生,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

1915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他的学术著述,《清代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

三、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第二部分:作者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 讲立体构成。

(二)讲平面布局。

第二层次:(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

第三层次:(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

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第四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四、研读课文,问题设计。

(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全文按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顺序来展开。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筑的“风格和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有何共同点?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作者所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既寓于九大特征中又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意义,是一种“沿用的惯例”,是一种为世代遵循的“法式”,守之则能体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创新则能建造出各具其妙的独特建筑。这非常类似于语言中的“文法”,既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布置作业

五、布置练习,学以致用。

练习题(任选一题):

1、家乡的老房子

2、探寻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化气息

要求:课外查阅资料,长短不限,重要的是记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反思

《中国建筑的特征》(人教版必修5)是高二上学期的教学内容。通过前几节的授课,我发现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不足,学习热情不高。

《中国建筑的特征》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现在到处高楼林立,现代化气息浓郁,难觅古迹;熟悉的是“世界之窗”“民俗村”“鸟巢”“世博园”等景点近在咫尺,间接感受还是有的。因此在本节课的的教学中,我以激发兴趣,主动参与为主要设计理念,让课堂成为学会的舞台。

为激发学生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设计了用学生介绍物品、问知名大学建筑系等导入方式,接着让学生说说他印象中中国建筑的特征,由此自然联系到课文第一自然段中中国建筑的体系问题。

然后简介梁思成,因学生比较陌生,所以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整体感知这个环节要把握阅读的详略,重点是九大特征,要精读,那么前两自然段由老师引导学生跳读。我着重抓了四个关键词,第一段的“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强调地域之广,“弟兄”能否换成兄弟,从而说明谁是兄谁是弟;第二自然段主要抓“3500年来”说明历史悠久,“不断在技术上和艺术上”能否说成“艺术上和技术上”引导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文章的结构,进而交代第一课时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对九大特征的归纳。

为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我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竟读,看哪个小组概括的准确。为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此之前,我先以第二特征为例加以方法指导,示范怎样概括要点。五分钟内后各小组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部分写了什么,怎样安排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详略。然后反问,只写到这里,只是一篇说明文,而本文是科普小品文,由此进入下一部分对中国建筑的文化特征的说明。这一部分是难点,所以设置了两个问题: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指的是什么?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间的建筑具有“可译性”?然后总结这两个部分的说明方法,接着联系课后练习三,总结本文比喻的方法说明问题的好处,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最后学以致用,我打算采取两种拓展方法,一是以实用为目的,联系2005年重庆高考作文“筷子”让学生说说该怎样写,然后展示当年的两篇满分作文,让学生总结得高分的秘笈,强调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说明方法,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另一种是课堂表演,激发兴趣和参与意识,让学生介绍某种物品,看看对说明顺序的把握。

我想,教学设计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思路,但具体怎样教,还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状况灵活调整思路。教师不必随着预设亦步亦趋,学生也就不必随着预设的圈套乖乖就范。没有了束缚,就拥有了自由,师生就能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意见,相互交流,相互欣赏。教师心中只有学生,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随机调控,灵感迭出。学生无所限制,思维自由驰骋,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平等对话中,感受到自身价值,感受到共享的甜蜜,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但教学是一项遗憾的艺术,本节课由于太强调取激发兴趣,全员参与,因而在文本的深度挖掘,文化的涵咏上自感略显不足,感性有余,理性不足。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