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选择黑色人帮他复仇,毅然交出自己的头和剑。这是他性格的第二次转变,表明他已经趋于成熟。) 
    3.黑色人形象分析 
    (1)学生从文中找出刻画黑色人的内容,并说说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  
    (2)学生浏览课文,讨论、分析、表述见解。 
    (3)根据学生表述情况,教师选择性提问: 
    ①黑色人帮眉间尺复仇的出发点是什么?(难点突破) 
    ②哪些内容可以看出黑色人富有斗争经验? 
    ③黑色人“杀王——自刎——直奔咬王——王死沉底”之行为,表现了他什么性格? 
    (4)明确: 
    ①纯粹“复仇”,不图“回报”,体现出一种“原侠精神”。(锄强扶弱) 
    ②阻止眉间尺莽撞刺王;携眉间尺的头和剑进入王宫;要王近观眉间尺的头在鼎中游动,伺机杀王。(舍生取义) 
    ③与敌斗争坚决、彻底。 
    4.眉间尺与黑色人性格比较(重点突破) 
    (1)学生表述意见。 
    (2)明确:眉间尺——涉世不深、怯懦脆弱,不知世道险恶和敌人残忍。 
    黑色人——富有经验、斗争坚决、彻底;锄强扶弱,舍生取义。 
    7.小结:(略) 
    8.作业:  
    ①情感、价值观体现:你最欣赏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文中主人公是谁? 
    ②学以致用:联系自身,16岁的你能干什么?孝敬父母,独立生活做到了吗?如何处理同学间产生的矛盾?  
    ③知识拓展: 比较鲁迅小说《药》《阿Q正传》中的“看客”形象与本文中第二、四节所写的“看客”有哪些相同之处。 
    附《铸剑》板书设计: 
    铸剑 
    鲁迅 
    铸剑情节:丢头——献头——啮头——祭头 
    人物形象: 
    眉间尺:优柔寡断、复仇炽烈、能力有限、成长迅速 
    黑色人:锄强扶弱、舍生取义、斗争彻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讨论、分析文章主题。 
    2.分析、品味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分析文章主题 
    1.思考:课文的“相关链接”(73页)一、二,是着名文学评论家袁良骏、严家炎关于课文主题的针锋相对的评论,链接的目的是启发同学们对作品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解读,培养发散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请问: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如果这两种你都不认同,请谈谈你的看法。 
铸剑》是一篇武侠小说,体现出一种原侠精神。从《铸剑》中黑衣人的行为表现角度立论。 
    同学们可各抒己见,因角度不同,结论可能不同,要求能自圆其说即可。 
    二、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 
    1.思考:下面几段话各自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何艺术效果?  
    ①他看见他的母亲坐在灰白色的月影中……忽然腾沸。 
    ②眉间尺便举手向肩头抽取青色的剑,顺手从后项窝向前一削,头颅坠在地面的青苔上,一面将剑交给黑色人。 
    ③(黑色人)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他并不言语…… 
    ④“……向鼎边一摸,然而浑身一抖,立刻缩了回来,伸出两个指头,放在嘴边吹过不住。” 
    ⑤“几个义民很忠愤,咽着泪……”  
    2.学生答疑。 
    3.明确: 
    ①心理描写。表现眉间尺对母亲的复杂心态,既有愧疚,又有为父报仇的激动。 
    ②动作描写。表现眉间尺行为果敢、壮烈,完全摆脱了优柔寡断的性格。 
    ③外貌、神情描写。表现黑色人的坚毅、冷酷、严峻。 
    ④细节描写。对老臣惊慌丑态的辛辣讽刺。 
    ⑤强烈讽刺。揭露国民无聊、愚昧、麻木的劣根性,引起“疗救者注意”。 
    4.学生对课文的其他人物描写内容畅谈看法。 
    5.小结:(略) 
    三、练习巩固 
    1.鲁迅在黑色人身上寄托了怎样的人格思想? 
    2.探究性写作实践:以课文为蓝本编写话剧,要求突出眉间尺的性格。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阿Q被抬上了一辆没有蓬的车,几个短衣人物也和他同坐在一处。这车立刻走动了,前面是一班背着洋炮的兵们和团丁,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后面怎样,阿 Q没有见。但他突然觉到了:这岂不是去杀头么?他一急,两眼发黑,耳朵里〔口皇〕的一声,似乎发昏了。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有时虽然着急,有时却也泰然;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 
    他省悟了,这是绕到法场去的路,这一定是“嚓”的去杀头。他惘惘的向左右看,全跟着马蚁似的人,而在无意中,却在路旁的人丛中发见了一个吴妈。 
    ……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  
    “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  
    车子不住的前行,阿Q在喝采声中,轮转眼睛去看吴妈,似乎伊一向并没有见他,却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们。  
    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
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近不远的跟他走。  
    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救命,……”  
    ……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