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案网

www.xinjiaoan.com

教案查询:
托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节日教案
季节教案
小一教案
小二教案
小三教案
小四教案
小五教案
小六教案
初一教案
初二教案
初三教案
高一教案
高二教案
高三教案
班会教案
更多
课本查询: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
范文查询:
合同
申请书
各类稿件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演讲稿
主持稿
心得体会
办公文秘
致辞讲话
导游词
祝福语
工作报告
条据书信
更多
作文查询:
读后感
观后感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节日作文
日记作文
书信作文
题材作文
话题作文
作文素材
作文指导
文学阅读
更多
百科查询:
星座运势
美食推荐
旅游攻略
地方特产
热门影视
健康养生
儿童教育
生活技能
口才提升
逃生急救
安全知识
礼仪知识
节日知识
理财知识
更多

咏物诗四首教案

新教案网 收藏 点赞 分享
咏物诗四首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咏物诗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2、理解四首咏物诗所言之志。
    3、尝试写一首咏物诗。
    【教学重点】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尝试写一首咏物诗。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学媒体】幻灯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谜导入
    请你猜猜下面这两首咏物诗所咏之物:
    (一)
    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爆竹》明?黎淳
    【简析】虽然我的身材瘦小,全身被扎得紧紧的,但是,我并不因而心灰意冷。等到适当的时节,我的心中就会引燃火焰,在万人头上发出如雷的声响。
    (二)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贾元春灯谜:爆竹
    【简析】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
    这个灯谜是贾元春入宫得宠和短寿的形象写照。这里前二句比喻的是贾元春入宫为贵妃以后,声势煊赫,从此贾家成了皇亲国戚,贾家的政敌一时之间股战战而“胆尽摧”。后二句则暗示贾元春的受宠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贾家的荣华富贵顷刻土崩瓦解。A
    二、关于咏物诗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
    概念——咏物诗
    ? 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划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
    咏物诗的特点——托物言志
    ?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三、读懂咏物诗的方法
    ? 1、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
    ? 2、体会所言之“志” (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
    ? 3、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
    四、诗作解读
    子规  顾况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着子规?
    1、诗人简介
    顾况,字逋翁,海盐人,肃宗至德进士,曾为校书郎、着作作郎。长于歌诗,性好诙谐。贞元初,因作诗讽嘲权贵,贬为饶州司户参军。后隐茅山,以寿终。自号华阳真人,有《华阳集》。顾况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
    2、子

规──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
    “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 (辛弃疾《定风波》)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崔涂《春夕》)
    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3、内容解读
    *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积:指时间过了很久; 啼血:杜鹃的嘴是红色的,人多以其啼血所致。
    这两句说,古蜀国国君冤死已经很久了,但他的冤魂所化的杜鹃鸟却长年啼叫,以致口中流血,令人闻而悲凄。
    *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着子规。
    如果所有的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让子规栖身呢?
    此二句翻出新意,以反诘语气对此传说提出质疑,又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的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多,而能得以显灵于人世的又有几个呢?
    写冤魂之多正是诗人对黑暗现时的不满。
    4、主旨分析:
    《子规》表面写鸟,实际是由鸟及人,托子规以抒愤世之情,将人间的冤屈之多且无处消解的现实尽收笔端。想象奇特,寓意深刻:有同情,有讽刺、有无奈。
    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葡萄   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1、 背景资料:诗人于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曙亦被贬至临武(今属湖南)。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舍中写下此诗与张曙共勉。原诗题为《赠张十一旅舍三咏》,这是其中之一。
    2、 葡萄原产西域,汉时有大宛国传入长安。蔓生木质,茎有卷须,能攀络他物,
    冬天落叶,初夏开花,秋天果熟,呈紫红色,味微酸,较甜。
    3、 解读:春夏之交,葡萄树上新的枝叶开始生长,但仍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的枝条是干枯的。有人为其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又将垂下的枝条扶上去。前两句写葡萄枝叶开始生长,但一般还枯老不堪。正是诗人自身处境的写照。后两句说要想葡萄如马乳般硕大丰盈,结满整个架子,就应该多插竹枝,牵引藤蔓。意思是我们要想成就大事业,得需要有人奖掖扶持。

    4、 主旨:《葡萄》托物言志,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渴望得人扶持引荐的希冀。积极入世,建功立业,是不少读书人的终身追求。唐代引荐风气很浓。意在借此委婉表达自己仕途困顿,希望被在位之人大力援引的恳切心情,并以此与相同处境的朋友张曙共勉。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

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 诗人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左迁监察御史 。曾与柳宗元等参加王文叔集团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入朝为礼部郎中,复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又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官终校检礼部尚书。与白居易齐名,白称之为“诗豪”,世称“刘白”。其诗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格律精切。
    2、 牡丹:是我国特产,素有花王、百两金之贵称。唐人认为牡丹是“万万花中第一流”。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正面写牡丹。如此高度的评价,顺势引出末句,即写了世人对牡丹痴狂般的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唐中书舍人李正封咏牡丹名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国色天香”就成了人们对牡丹的定评。
    3、 表现手法: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得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这些都是对两种名花的赞美之词;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两种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花的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净)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使物性的花具有了人情味,全诗也就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4、 主旨:牡丹国色天香的独特魅力是诗人追求的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
    5、课后练习二:
    《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满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忘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两首诗均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前者,题为石头城,却不从石头城入手,而是先从周边的山、潮水、月入手,写出石头城这一故国的荒凉与衰败;后者,通过写乌衣巷周边的野草花,表明其荒凉意味,烘托王谢等大家族已经没落的历史兴亡之感。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诗人简介
    杜荀鹤(846-904),晚唐诗人。出身微贱,早年连败文场。因适逢黄巢起义,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隐居庐山十年。后以诗取悦朱温,使朱温为其通关节于礼部,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后又经朱温荐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他的诗歌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多以诗歌来反映民生疾苦。
    2、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3、填空:(1).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__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__ 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2)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___  ,后者
    指______ 。
    (3)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______
    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_______
    4、 主旨分析
    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

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穷困潦倒。而世俗之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的遭遇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出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五、佳作欣赏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事物特征:清高。 
    2、所言之志: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画 菊   南宋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1、事物特征:独立孤芳,自甘寂寞,铮铮铁骨,坚持节操。
    2、所言之志:咏菊写人,赞美菊花傲然不屈,表达自己心声。 
    补充注释: “百花”影射屈节仕元故宋臣属。带香枯死枝头,决不向北风屈服,铮铮铁骨,“北风”一语双关,明指大自然凛冽呼啸的北风,隐喻来自北方的元朝统治者。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事物特征:菊花盛开,香透长安。
    2、所言之志:抒发了自己凌云壮志,不甘为人下的远大抱负。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事物特征:孤寂、忧伤,遭嫉妒,但依然执着地坚守节操。
    2、所言之志:诗人运用象征和比拟手法。借助“梅花”的形象抒发了自己虽惨遭嫉妒和排挤,但依然坚守高尚节操的志向。
    六、今人咏物
    咏卷笔刀                               咏口香糖
    也曾利刃腹中藏,                       柔媚自矜香软身,
    刊木生涯未感伤。                   &nbs

p;   一流手段在粘人。
    虽是铅刀聊一割,                       食之无味终将弃,
    助人笔底出锋芒。                       犹把残躯委浊尘。
    电风扇                                  钢笔
    一生都在散布                          你有一个软肚肠
    风言风语                          装着一个混沌的世界
    偶尔住嘴                            你有一个硬舌头
    头脑又开始发热                     吐出幅幅清晰美丽的图画
    七、当堂练习
    请你选取你所熟悉的物,写一首咏物诗。
    附:
    1、要求:按照解读方法,抓住事物的特征,指出诗歌所言之志,分析所用表达技巧。完成下列表格。
    2、过程:老师板书列表。
    学生发言,教师做出点评,并小结。
    事物 特征 所言之志 表达技巧
    子规 因含冤而化鸟哀鸣 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葡萄 半枯半荣
    需要牵引藤蔓来扶持才能结出累累硕果 希望得人引见扶持以成就大业
    牡丹 高贵富丽 作者追求的一种人格境界 对比
    侧面烘托
    小松 由小而大,
    生命力强


    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 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暗含了诗人身世之慨。 比喻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咏物诗四首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