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案网

www.xinjiaoan.com

教案查询:
托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节日教案
季节教案
小一教案
小二教案
小三教案
小四教案
小五教案
小六教案
初一教案
初二教案
初三教案
高一教案
高二教案
高三教案
班会教案
更多
课本查询: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
范文查询:
合同
申请书
各类稿件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演讲稿
主持稿
心得体会
办公文秘
致辞讲话
导游词
祝福语
工作报告
条据书信
更多
作文查询:
读后感
观后感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节日作文
日记作文
书信作文
题材作文
话题作文
作文素材
作文指导
文学阅读
更多
百科查询:
星座运势
美食推荐
旅游攻略
地方特产
热门影视
健康养生
儿童教育
生活技能
口才提升
逃生急救
安全知识
礼仪知识
节日知识
理财知识
更多

古代诗词曲四首

新教案网 收藏 点赞 分享
古代诗词曲四首

微信扫码分享

教案示例之一

古代诗词曲四首

教学目的

一、初步理解诗的炼字和初步体味诗的句法。

二、背诵这四首诗词曲。

三、进一步学一点诗的韵律。

教学设想

一、用比较法讲炼字炼句。

二、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用普通话背诵诗词曲,用朗诵引导学生体会,学习韵律。

教学时数 三课时(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在三课时内自行安排,二课时讲完,一课时综合训练。)

教学过程

古代诗词曲是我国文化和文学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有思想,有意境,有韵律,尤其是本单元所选几首更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精华,特点是形象鲜明,语言含蓄凝炼。我们学习古代诗歌,要让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仔细玩味。

杜少府之任蜀州

1 解题:“杜少府之任蜀州”,是杜少府到蜀州上任,蜀州在今四川省崇庆县境。这首诗是送别之辞。诗人寻求新的审美情趣,意境恢宏,胸怀开阔,气象豪迈,音节铿锵,富有特色。

2 教师范读后让学生各自诵读。

3 讲析内容。1、2句从送别地点落笔。诗人站在京城郊外,远望雄伟的长安古城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拱卫着;再向远处眺望,风烟迷漫处便是蜀州的“五津”。从实景看,长安哪能“望”到“蜀州”,这是诗人的想象而已。3、4 句说我现在跟你离别并非只是你远游他乡,我也是“宦游人”啊。王勃是山西人来到长安做官,客中作客,越发彼此同感。5、6两句自然跟3、4句相连,成为千古绝唱,使对方得到很大的宽解和安慰,真是水乳jiao融。这样,7、8两句水到渠成,完全扫除了一般送别诗的“流泪”和“伤感”,而有着博大气势和感染力量。

4 分析艺术手法:从炼句看,开头两句写博大无比的意境很自然地引出送别者跟被送别者心情完全一致,又很自然地引出不作儿女之情,可算笔力千钧,浑然天成。

杜少府之任蜀州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导学生根据注解自学。

二、根据课文注解补充介绍作者及诗题,并讲解这首诗。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作者简介: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西北)人,曾做过虢(guó)州参军等几任小官,因故被革职。后来到交趾探望父亲,由广州渡海时溺水而死。

王勃少年时就显露了出众的才华,后来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人称“初唐四杰”。他又擅长骈文,代表作有《滕王阁序》。

教师参考:

王勃的生卒年龄,根据课文注解为公元650—675年,按《旧唐书·王勃传》说:“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道出江中……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新唐书·王勃传》说:“父福畴,……左迁交趾令。”勃往省,渡海溺水,而卒,年二十九。”按:上元二年为公元675年。据考订,王勃生于唐宗永徽元年(650年),死于上元二年(675年)十二月,是二十六岁。一般介绍都把他的生卒年定为650—676年。

关于王勃诗文的评论: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题解:

这是一道送别友人的诗。当时作者在京城长安。他的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州(今四川崇庆县)去任县尉,王勃写了这首诗送行。“少府”,当时对县尉的敬称。(县尉,在县令属下,主管“治安”方面的一种官职。)“之任”,赴任,即上任。之,动词,前往。

这首诗的题目也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课文讲解: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阙”(què),帝王宫门前的望楼,也指城门两边的观楼。“城阙”,指帝王居住的地方,这里指长安的城郭宫殿。“辅”(fǔ),辅佐,夹辅,卫护。“三秦”,泛指当时长安附近一带的地方(今陕西潼关以西的地区)。“辅三秦”即“辅以三秦”,以三秦为辅。“风烟”,随风飘散的烟。“五津”本指蜀中岷江上的五个大的渡口,这里泛指蜀地。“城阙辅三秦”写作者送别友人的地方,是在三秦辅卫着的长安;“风烟望五津”写友人将要去任职的地方,是五津流经的蜀州。“城阙”显示长安的气势,“风烟”显示远处的迷蒙。作者在长安,心已经向往于友人即将去到的蜀州,一个“望”包含无限深情。

教师参考:

关于“三秦”:秦之后,项羽曾将长安一带秦地方分为雍、塞、翟三国,分封秦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故统称三秦。关于“五津”: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中,当时有五个渡口,名为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宦”(huàn),做官。“宦游人”,离乡在外做官的人。宦游,也称游宦。“与君离别意”是说和你分别的情意,“同是宦游人”是说两人都是他乡的人。“我”来长安,“你”去蜀州,临别时有无限深意,作者自己远离乡土,又逢别友,十分感慨。他就用两人相同的处境来安慰临别时的朋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四海之内,天下。“存”,有。“知己”,知心朋友,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的人。“天涯”,天边。“比邻”,近邻。比,紧挨着(按:比,旧读bì,今通读bǐ)。“海内存知己”是说四海之内还有知心朋友存在;“天涯若比邻”是说即使在“天涯”也好像是近邻。作者和朋友分别不免有别离的伤感,但想到四海之内,只要是知己的朋友,即使山川修阻,远隔天涯,也如近邻一般息息相通。“天涯”极言其远,“比邻”极言其近,远近对照,就显出了知己的可贵。这里表现了作者对朋友不拘行迹的真势感情。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不要做。“歧路”,岔路,这里指分别之处。“儿女”泛指青年男女。“沾”,湿。“沾巾”指哭泣。这两句诗是说不要在分别的地方(也是指分别的时刻)像儿女般啼哭,让眼泪弄湿了佩巾。在全诗结尾处,作者勉励朋友,也勉励自己:在即将分手时,不必作儿女情态,依依惜别,涕泪沾衣巾。这样写来,全诗气氛就变悲凉为豪放了。

全诗风格清新、质朴,意境开阔明朗,语言流畅,与通常送别诗的缠绵、悲凉的调子截然不同,表现了作者不拘泥于儿女情长的远大志向和不平凡的胸怀。

望天门山

1 解题:“望”,远看,跟“风烟望五津”的“望”词义相同。安徽省当涂县、和县境内东西面两座梁山在长江两岸对峙着,气势雄伟,意境壮美,富有诗情画意。大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就艺术地再现了这种形象。

2 学生试读后教师指点: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每句四拍,也有读为三拍即以最后三字为一拍的。

3 讲析内容(教师可以设计提问)。

诗人写诗时立足点在哪里?

站在行驶于长江中的船上,“望”的基点不断移

动着,视角也不断转换着,自然景观也就不断变化着。时间又在推移着,全诗在移步换景。

“望”的情况如何?

长江西的梁山和长江中的梁山,隔江对峙,形成一山中断状如“天门”。“断”字妙极,显出“狭险”与“激荡”之状。这是远景第2句写碧绿的江水受到撞击以后到天门山的崖壁而形成漩涡,这是近观。诗人进入两山对峙时,好像觉得两岸青山急剧流转,是从江中涌现出来,真实地写出诗人的视觉感受和触角感受。第4句写过了天门山再凝神远望,满眼是浩渺的江水和澄碧的天空,只有一叶小舟从东方升起太阳的地方驶来,平稳中见出沉静。本诗描绘了祖国山河壮丽。

4 分析艺术手法:诗人巧妙地把远望和近观、把运动和沉静巧妙地结合起来,把激荡跟潇洒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浩荡渺邈色彩明丽的长江山水图画。诗人游览祖国名山大川,以他浓烈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审美能力,细致地观察了自然界事物的千变万化的众多美感因素,把握住它们的特征,并用精练形象富有音乐性的诗歌语言表现出来。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1 解题:苏轼是一位充满矛盾、苦闷而又竭力挣扎希望精神解脱的大诗人。这首词不仅创造了许多洁净华美的形象,更加洋溢着一股焦虑烦闷和无可奈何的情绪。全词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欢饮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呈现出心灵的觉醒亦即超越现实终又回归现实的历程。

2 学生自读找出不认识的字,对照注释和查字典自行解决。

3 讲析内容。不要求学生全懂,因为词中含有深奥的哲理。只要求学生就文字形式表示的意思有大体的了解。词人一开头就把自己置于茫茫青天之中,廖廓无边又孤独可怜,自然的伟大跟人生的渺小在皎洁的月光下映衬得鲜明醒目。一个“问”字又在巨大与渺小的反差中蕴含了希望和豪放的情怀,寄托着词人与天地万物同一的超脱思想。词人心灵负担毕竟过重,实实束缚他,又陷入了深深的苦痛,他徘徊,猜测,想飞往月宫却又不知道今夜是什么日子,又害怕天上理想的境界比地上的现实更苦,于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还是在人间吧!人间固然有悲欢离合,自古如此,只希望人能“长久”,“千里共婵娟”。

4 分析艺术手法:这首词设置了一个博大、洁美的境界来抒发清醒、苦闷、彷徨而又回归现实的跳脱过程,胸襟旷达,蕴含量极大,——既解剖了自己,又劝慰了弟弟。这是词人一生的宿影,也是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的心态,还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结构的体现——入世的儒家思想跟出世的佛家思想的交融。因此,这首词具有极大的形象精练的艺术价值。

山坡羊 潼关怀古

1 解题 这首词写作者去陕西赈灾路经潼关时的感慨。当时陕西大旱,灾民易子而食,作者极其关心人民疾苦,以至于忧愁而死。

2 学生运用教师所讲知识先读出节拍来,能够背诵出来。

3 讲析内容。峰峦聚集拱卫,黄河波涛汹涌澎湃。潼关东有崤山,北接中条山,西接华岳三峰,形势险峻,外面又以黄河萦绕作为天然屏障。“潼关路”三字点出行路艰难,既描述上句,又开启下文“望西都,意踌躇”。“踌躇”什么?“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秦都咸阳的阿房宫,被楚国人烧成焦土。后来元朝的京城又修起了“宫阙万间”,又被毁了,剥削大量民脂民膏。总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里深刻形象地点出了主题。

4 分析艺术手法:看似怀古,其实伤今。立意警辟,形象鲜明,在浓烈的抒情色彩中迸发出人民民主思想的光辉。语言明白晓畅,富于节律,艺术魅力极大。

留作业:

1 自己划分《天净沙 秋思》中的节拍,并且体会。

2 抄出《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的押韵字。

3 品味以下句子中加黑点字的好处: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2)天门中断楚江开。

(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邹 月)

附:《山坡羊 潼关怀古》难句解析

①峰峦如聚,‖②波涛如怒,丨③山河表里潼关路。

1 并列复句。第一部分又是并列复句。第3句分句的主语是“山河表里”,以下的是名词性谓语。

2 第一部分的两个比喻都是把具体的事物比成一种动作,较为奇突;“聚”指峰峦重重迭迭,“怒”,指波涛翻滚激荡,表面写潼关气势雄伟、是险峻异常的要塞,实际写作者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修辞上这是一种巧妙的比喻,但同时又描写了景物。

3 “山河表里”是主语,“潼关路”是谓语。“山河表里”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原来写晋国外有黄河作屏障,内有太行山可以固守。这是一种“合叙”的修辞手法,意思是“里山表河”,或者是“山里河表”,现在说成“山河表里”,“合叙”中又有交错变化,难度就更大了。

译文:“山峦重迭,波涛翻滚;外面有黄河里面有太行山,这是潼关一带的路途。”

伤心秦汉经行处。

单句。主语自述省。谓语是“伤心”,“秦汉经行处”是偏正词组作处所补语,前面可以加上介词“于”。又,萨都剌《念奴娇·登石头城》有“伤心千古”,也是“伤心于千古”,“千古”作时间补语。“秦汉”是“经行”的处所宾语,因音律要求而提前,也可以说“秦汉”是被动主语。“秦汉”代替“秦汉故地”。

译文:“在经过秦汉宫阙遗址时非常伤心。”但译成现代汉语,必须把作补语的介词结构移到前面作状语。

精选图文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古代诗词曲四首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