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案网

www.xinjiaoan.com

教案查询:
托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节日教案
季节教案
小一教案
小二教案
小三教案
小四教案
小五教案
小六教案
初一教案
初二教案
初三教案
高一教案
高二教案
高三教案
班会教案
更多
课本查询: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
范文查询:
合同
申请书
各类稿件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演讲稿
主持稿
心得体会
办公文秘
致辞讲话
导游词
祝福语
工作报告
条据书信
更多
作文查询:
读后感
观后感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节日作文
日记作文
书信作文
题材作文
话题作文
作文素材
作文指导
文学阅读
更多
百科查询:
星座运势
美食推荐
旅游攻略
地方特产
热门影视
健康养生
儿童教育
生活技能
口才提升
逃生急救
安全知识
礼仪知识
节日知识
理财知识
更多

社戏 教案

新教案网 收藏 点赞 分享
社戏 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社戏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本文的知识背景,深入思考本文主题。

(二)能力目标

 1.了解情节叙述的详略处理和景物描写对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培养阅读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对淳朴健康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纯真无私、诚挚善良的优秀品质的歌颂。

二、学法引导

 通过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生趣盎然的情节,体会文章传达出乡村生活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作者对自然人性的赞美,以及对违背人性的封建礼教的否定与批判。在课文的讲述过程中,要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给予他们更多思考和发言的机会。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叙事的详略处理原则与方法。

2.景物描写。

3.虚词的表达作用。

难点:

1.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分析开头和结尾两部分与看“社戏”这一主要情节的关系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社戏》——它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篇文章是原作的节选。它是一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我”讲述童年生活的小说。 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还学过鲁迅先生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一篇作品,大家还记得吗?对,这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但是,请同学注意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我”=作者)而《社戏》(选自《呐喊》),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因此,文中的“我”(迅哥儿)以及其他一些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来的。(“我”—— 迅哥儿 ≠作者)好,下面请同学注意:“社”原指土地庙。从前,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时代背景(结合本文)

先由同学介绍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课文时代背景的资料。抓住要点是①文章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大家的头脑,封建的礼教制度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一切都没有朝气。②在这种气氛之下,儿童教育就更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了。枯燥无味的教育内容,僵化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备受摧残。少年儿童们渴望自由,追求发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一个少年儿童观察社会,观察人情的角度,生动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

字音

(归)省:xǐng行辈:háng  惮:dàn絮叨: xùdāo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预习、质疑、整体把握全文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
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第1层:(第1节)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
第2层:(第2节)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3层:(第3节)平桥村乐土的乐事:钓虾、放牛。为最大乐事――看社戏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4-30节)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1层(第4-9节)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第2层(第10-13节)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3层(第14-21节)写在赵任看社戏。
第4层(第22-30节)写看社成后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至结尾)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问题与思考

1.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了解作品时代背景(写成资料卡片)。

2.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1)写了人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看社戏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E.去赵庄看社戏;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详写的是:C D E F

(3)略写的是:A B G

3.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着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4."我"看社戏的地点是平桥村。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
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但在我是乐土。因为:(l)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2)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再读课文,思考双喜和六一公公各是什么样的人?

2.思考文章是怎样写景物。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头作文(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从而导入新课。(可以请学生复述文章的内容)

三、课文分析

1.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好孩子头还是坏孩子头?

答案参考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表现双喜考虑周到。

(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6)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如有学生提出双喜是坏孩子头,并以偷豆作为理由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1)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理所当然;

(2)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

(3)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

。而是表现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2.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答案参考

(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2)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

(3)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表现六一公公好高。

(4)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

小结: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3.朗读课文第11节,谈谈课文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答案参考

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清新,写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4.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答案参考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入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以上环节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回答)

四、总结

本文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思想教育)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第二、三。

2.写一段二三百字的文章,介绍你家乡的地方。

3.写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二三百字即可。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社戏 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