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孟母断织劝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语文《孟母断织劝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孟、推、剪”等8个字,会写“母、泪、孩”等7个字及本课的词语。
2、能力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演一演。
3、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表演课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录音、收集关于孟子的资料以及孟母教子的故事
教学方法:讲授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和我们平时不大一样的课文,它就是24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读准字音。
2、师范读课文。
3、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启发学生认识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的不同之处,初步感知剧本的特点。)
三、识记生字
1、学生自主识字。
2、形近字比较:党——堂稚——推继——断桃——逃
3、加一加:前——剪子——孟口——呆
4、强调易错字:念(不要少写一点)
四、写字教学
1、自主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
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导入。孟母是一位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而又讲究教育方法的母亲。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
孟母听了孟子的话,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
孟子听了孟母的话,心里想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他以后会怎么做?
3、全班汇报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
1、指导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重点指导学生准确地读出语气。先确定角色,明确角色的关系,联系实际想想母亲、儿子交谈时各用什么语气。
可把课文分为三个情节:孟子逃学——孟母断织——孟子悔悟。并确定对话的基调:母询问、儿作答;母断织、儿惊讶;母述因、儿悔悟。
2、同桌练习分角色表情朗读。
要注意括号内的提示。
3、全班汇报表演。
四、分角色演课本剧。
五、扩展练习
收集孟子的故事并讲给同学听。
培养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母、泪”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发挥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
教学重、难点朗读课文,从中感悟孟母断织劝学的良苦用心。
教学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想做演员吗?今天我们就来扮演孟子和他的母亲,看谁表演得最成功。
2、介绍“剧本”。介绍孟子。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剧本,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想方法读准。
2、听录音或老师范读,边听边标出生字词。
3、同桌互粗生字词,看你跟同学学会读准了哪个生字词。
4、再自由读剧本,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5、指名读,正字音。
6、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剧本,边读边想:剧本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细读感悟:
1、自由读剧本,边读边想:该怎样把这些台词说好?
2、选择你喜欢的角色,认真说一说他的台词。
3、师生合作,师读孟母的话,生读孟子的话,让一同学读场景的话。
4、三个同学合作表演练习。
5、男女同学分角色表演读。
6、指名读。
四、全文:学习了这个剧本,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剧本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表演剧本:
1、男女同学分角色表演。
2、指名三个同学表演。
三、识记生字:
1、复习认读生字词。
2、你最快记住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互相交流。
3、用生字说词造句。
四、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字形和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你发现了什么?你最能写好哪个字?你最没把握写好哪个?
3、练习写,检查,互评。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和爸爸和妈妈一起表演这个故事。
2、请教家人或读课外书了解孟子的`更多故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孟、断、织、推、今、呢、堂、呆、念、逃、眼、泪、改”等13生字,会写“改、就、机、泪、呆、今、怎、念”8个字及本课的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演一演。
3.使学生懂得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二)能力目标:
1.能正确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表演课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掌握生字、词语。
教具准备:生字卡 收集关于孟轲的资料以及孟母教子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出示课件1)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他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由于思念父亲,就住在墓地附近。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旁边去住。到了集市 ,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这里,孟子天天看到先生教学生念书,也跟着他们学了起来。有一天,孟子对妈妈说:“妈妈,我要读书,你把我送进学堂里去吧。”孟母终于发出了舒心的微笑,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二、自然衔接,导入新课
在孟轲进入学堂以后,发生了一件事,让孟轲的母亲非常的生气。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孟母又是怎样教育孟轲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读准字音。
2、师范读课文。
3、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四、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学生自主识字。(出示课件2)
2、形近字比较:党——堂 稚——推 继——断 桃——逃(出示课件3)
3、加一加: 皿——孟 口——呆
4、强调易错字:念(不要少写一点)
五、认真观察,指导书写
1、自主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范写。
3、指导书写:“改”字的左边是“己”的变形,右边是“攵”。 “就”字的右边是“尤”,不要写成“龙”。“念”上面是“今”不是“令”。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表演课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上下衔接
1.(出示课件4)抽卡认读生字,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2.齐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进入情境
1.小组讨论:(出示课件5:孟轲与孟母的话)
孟母听了孟轲的话,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
孟轲听了孟母的话,心里想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他以后会怎么做?
2.全班汇报,师生评价。
三、分好角色,指导朗读
1、指导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重点指导学生准确地读出语气。先确定角色,明确角色的关系,联系实际想想母亲、儿子交谈时各是什么样的神态、心情、语气。
2、同桌练习分角色表情朗读。要注意括号内的提示。
3、全班汇报表演。
4.分角色演课本剧。
安排好出场顺序,观众同学注意安静,演完后,找同学来评价。
四、总结全文,思想教育
通过学习这个剧本,希望大家能学习孟轲知错就改,努力学习,将来才会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