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案网

www.xinjiaoan.com

教案查询:
托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节日教案
季节教案
小一教案
小二教案
小三教案
小四教案
小五教案
小六教案
初一教案
初二教案
初三教案
高一教案
高二教案
高三教案
班会教案
更多
课本查询: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
范文查询:
合同
申请书
各类稿件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演讲稿
主持稿
心得体会
办公文秘
致辞讲话
导游词
祝福语
工作报告
条据书信
更多
作文查询:
读后感
观后感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节日作文
日记作文
书信作文
题材作文
话题作文
作文素材
作文指导
文学阅读
更多
百科查询:
星座运势
美食推荐
旅游攻略
地方特产
热门影视
健康养生
儿童教育
生活技能
口才提升
逃生急救
安全知识
礼仪知识
节日知识
理财知识
更多

《登泰山记》高二语文教案

新教案网 收藏 点赞 分享
《登泰山记》高二语文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登泰山记》高二语文教案

  【自读要求】

  1、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结合注释通译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3、反复朗读,整体理解,达到背诵。

  4、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5、积累一点古文化常识。

  【自读程序】

  1、结合注释①和教师的讲解,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找出文言知识点,并口头翻译课文。

  3、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①由课文的哪些句子可以推断出泰山和泰山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②作者是如何从京城到泰安的?

  ③叙述作者登山的过程。

  ④登上山顶后,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描写了"望晚"时的哪些景物?

  ⑤文章通过景物变化来写泰山顶上的日出,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⑥作者还写了泰山的哪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解说:此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文言文自读能力,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做思考题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巩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

  【自读点拨】

  1、姚鼐和"桐城派"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乾隆39年辞官后,曾在江宁、扬州等地书院讲学四十余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

  多为书序、碑传之类。有以其室名命名的《惜抱轩全集》。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木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木魁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因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人们称他们为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

  2、基础知识重难点解析

  ①通假字

  A、成五采("采"通"彩")

  B、多平方,少圜("圜"通"圆")

  C、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

  ②词性活用

  A、汶水西流济水东流(名词作状语)

  B、明烛天南(名词作动词)

  C、山多石,少土;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形容词作动词)

  ③积累并掌握"当""余""以""及"等一词多义现象。

  ④文言名量表示法

  文言文中名词与量词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是先名词后量词。如"数十""云一线"在现代汉语中应为"数十""一线云"。

  3、学一点古文化常识

  ①关于"阴""阳"。

  ②关于"朔""晦""望""既望"。

  ③古代纪年、月、日、时方法。

  4、课文内容重难点把握

  全文分五段,第1段点出泰山及日观峰的位置,第2段写登山经过,第3段观泰山日出,第4段介绍泰山古迹,第5段介绍泰山冬季景色。其中,第2段和第3段为课文重点。

  第2段写登山经过,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由北京到泰安,二同从山麓到山顶,三是到山顶以后所见到的景物。

  第3段是全文重点中的重点,也是写得最精彩的部分。作者按时间顺序依次写了待日出、日将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情景,以云天、东海和群峰为陪衬,表现了泰山日出的万千气象。写等日出,着意写了当时的环境和氛围,以"大风扬积雪击面"形容风力的强劲,以"足下皆云漫"显示日观亭高耸于云天之上。在这样的环境中等待日出,内心自然是充满豪情。写日将出,则集中表现东方天际的变化,最初是被白雪覆盖的山峦微微显露出来,接着天际出现了一条"异色"云带,一转眼又变成了五彩斑斓的云霞。这一层全是写景之笔,但从"稍见""须臾"这两个词语也可以看出作者全神贯注进行观察的情状。写日出,只有两句,但"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却是泰山日出的特有景象。最后写日出后日观亭以西诸峰的."绛皓驳色",另有一番妖娆之态,又用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若偻"来烘托日观峰凌空俯瞰群峰的雄姿。

  5、表现手法

  ①抓住景物特征从旁烘托

  本文写景状物主要采取抓住景物特征从旁烘托的写法。例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的形象和人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来进行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绛皓驳色"等来从旁烘托。作者是在严寒中登山的,而文中不着一个"寒"字,但从"大风扬积雪击面""冰雪,无瀑水,无鸟兽迹"等句中都可以想见气候的严寒。

  ②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本文写景的又一特色。如"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皑皑白雪,覆盖青山,银色雪光,映亮南天,本是一片静景,但作者用拟人化的"负"与用如动词的"烛",将静寂的远景变为一幅视野开阔、气势宏大的动景,让人一洗寒冬游客寥落的孤寂之感,平添阳春盎然之意。汶水河一息不停、徂徕城辞旧迎新,作者"如画"一笔,又将动景绘为一帧静态水墨。"半山居雾若带然"更是化动为静的神妙之笔,缕缕云雾,时聚时离,飘浮不定;作者仅以"带"绘形,"居"字描态,"半山"定位,以静写动,寥寥数语,将画面开阔、气象万千的丽色风光展现给读者,让人怦然心动,登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超乎俗众的意境悠然于笔外。

   ③叙事简练,语言形象

  全文只有六百多字,却充分表现了雪后泰山的特殊情趣,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文中叙事简练,如从京师到泰安的途程,只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青,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几句就完整地表现出来了。其中"乘""历""穿""越"四个动词都很形象。

  【自读思考】

  1、下面各句中加点字与"明烛天南"中"烛"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腰白玉之环

  B、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

  C、其阴,济水东流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2、下面各句括号内所填省略的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A、苍山负雪,(雪)明烛天南

  B、余始循(之)以入

  C、中谷绕(以)泰安城下

  D、少杂树,多松,生(于)石罅

  3、对下面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B、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泰山的北面,汶水向西流去。

  C、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有的得到阳光照射,有的没有被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

  D、山多石,少土。

  山上多有石头,少有土。

  4、将《登泰山记》的第3段扩写成描写冬天泰山日出壮丽景象的文字,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1、A2、C3、B4、略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登泰山记》高二语文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