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案网

www.xinjiaoan.com

教案查询:
托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节日教案
季节教案
小一教案
小二教案
小三教案
小四教案
小五教案
小六教案
初一教案
初二教案
初三教案
高一教案
高二教案
高三教案
班会教案
更多
课本查询: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
范文查询:
合同
申请书
各类稿件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演讲稿
主持稿
心得体会
办公文秘
致辞讲话
导游词
祝福语
工作报告
条据书信
更多
作文查询:
读后感
观后感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节日作文
日记作文
书信作文
题材作文
话题作文
作文素材
作文指导
文学阅读
更多
百科查询:
星座运势
美食推荐
旅游攻略
地方特产
热门影视
健康养生
儿童教育
生活技能
口才提升
逃生急救
安全知识
礼仪知识
节日知识
理财知识
更多

《师说》教学教案设计

新教案网 收藏 点赞 分享
《师说》教学教案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师说》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2、学习本文正反论证,用对比方法透辟地说明问题的写作技巧。掌握实词师和虚词之、者的几种用法。

  【教学设想】

  1、以串讲为主,用读读讲讲,逐段归结的方法,把词句讲解和作品分析结合起来。

  2、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解题、简单介绍作者、读讲课文第一、二两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1、板书课题。

  2、解题:说是议论文的一种。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说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pán)的,其实也是针砭时弊之作。

  3、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曾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晚辈),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抗颜,端正容颜。抗颜而为师,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世果群怪聚骂,指目(手指而目视)牵引(拉拉扯扯),而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来毁谤韩愈)。愈以是得狂名。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社会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因有进步的一面,在当时是具有移风易俗影响的。

  4、教师范读。

  5、读讲课文第1、2两段:

  第1段,总述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应该拜什么人为师的问题。

  文章首句开门见山地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古,古时候,指两汉以前。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者,附在动词学的后面,结合成一个名词性的结构,叫者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的字结构的(人)学者是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的有学问的人。三字必有师,鲜明地针对时弊提出问题,突出地强调了论点,是全文论述的总纲。第二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用他。这里的者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者,也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格式。以上从正面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懂得、明白;之,代词,代知的对象,指知识和道理。惑而不从师,有了疑难问题而不去跟随老师学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最后也得不到解决了。以上再从反面说。一正一反,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接着,提出对师的看法: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一个难句。夫,音义同彼。庸是疑问语气助词,可译成怎么。动词知后面的结构复杂。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先生于吾是大,后生于吾是小。这句意思是:那怎么去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道之所存,师之存也,有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观点。在结构上,既照应开头传道是师的首要职能,又为下段议论张本。(读讲至此,教师可带领学生集体朗读本段一至三遍,力求把文章的语势读出来。)

  读后小结:这一段论述师的职能和从师的必要性,中心围绕一个道字。这和作者自命继承儒家道统有关。文中提出从师不论长少、贵贱,有他破除对长者、贵者的迷信的一面,也有为也自己抗颜为师(一本正经地做老师)申说理由的一面。

  第2段,批评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文章紧承上文学者必有师的观点,感情强烈地慨叹今日师道之不传,转入对耻于从师的批评,过渡极为自然。这一段,作者运用反复对比的方法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

  先是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来对比。(板书)

  说明如果不从师学习,那么愚人就更加愚了。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音义同岂,表推测语气,大概的意思。此,代词,指从师与否。这一句中的两个所以,与文章开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有什么不同呢?这一句中的两个所以,由凭借它的意思引伸为的原因;文章开头句中的所以则是用他来或靠他来的意思。都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不同。

  再以为子的择师和其身则耻师来对比。(板书)

  证明这是小学而大遗的反常的做法。句读之不知明也,也是一个难句,要理解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指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大遗指惑之不解,或否焉。

  再次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来对比。(板书)

  说明士大夫之族在这个问题上连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都不如。最后以慨叹从师的风尚不能恢复,是一种可怪现象,与本段开头相呼应。注意:官盛则近谀的谀后面的引号应当移到上文道相似也的也后面,因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韩愈对耻学于师者的批评,不是士大夫之族讲的。这段末一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句中前一其,指代君子,智可作见识讲;后一其,音义同岂,表反问语气。

  (集体朗读本段一至三遍。)

  读后小结:通过以上三层对比,极言师道不传之可叹与可怪,针砭时弊,发人深思。

  6、布置作业:反复朗读课文。并作好回讲课文第1、2段的准备。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读讲课文第3、4段,总结课文;结合思考和练习三~五题,讲实词师和虚词之、者的几种用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1、检查复习:指名朗读、回讲课文第1、2段。

  2、读讲课文第3、4段。

  第3段,论述圣人无常师,从正面进一步阐明能者为师的道理。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贤的贤,是指德和才。下文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贤,则可作高明讲。术业有专攻,术,本义是道路;术业,不是技术才能和学业,而是所从事的学业。术的相同用法如《隆中对》有智术浅短,智术是智慧和所采取的建国路线。三人行的三不是只表多数,很多人在一起走路,当然会有老师,这就失去这一格言的警辟性。三是少中见多,即最起码的多数的人在一起行走,就必然有我的老师。

  (集体朗读。)

  读后小结:这段引用历史事实,从古之圣人中举出孔子为例证加以申述。从孔子师郯子等人的事迹,推断出是故弟子术业有专攻这个重要结论。这个观点,无疑是进步的。

  第4段,说明写作这篇文章的原由。作者称赞李蟠好(hào)古文,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为的慨叹师道之不传,古今对照,虚实并举,突出了中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集体朗读。)

  读后小结:篇末点明作此文的原因和目的,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3、集体朗读全文一、二遍。

  4、总结课文:本文以师说为题,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阐述了能者为师、虚心好学的从师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辩证地指出了师生关系。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当然,韩愈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他所说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齿的,士大夫之族本应比他们高明,这是作者的阶级局限。又如,作者重传道,而轻彼童子之师的授书、习句读。也是片面的。对于这些,应适当指出。

  5、指导学生作思考和练习:

  第一题参考答案见课文总结部分。第二题参考答案见课文第二段的读讲内容。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师说》教学教案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