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案网

www.xinjiaoan.com

教案查询:
托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节日教案
季节教案
小一教案
小二教案
小三教案
小四教案
小五教案
小六教案
初一教案
初二教案
初三教案
高一教案
高二教案
高三教案
班会教案
更多
课本查询: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
范文查询:
合同
申请书
各类稿件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演讲稿
主持稿
心得体会
办公文秘
致辞讲话
导游词
祝福语
工作报告
条据书信
更多
作文查询:
读后感
观后感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节日作文
日记作文
书信作文
题材作文
话题作文
作文素材
作文指导
文学阅读
更多
百科查询:
星座运势
美食推荐
旅游攻略
地方特产
热门影视
健康养生
儿童教育
生活技能
口才提升
逃生急救
安全知识
礼仪知识
节日知识
理财知识
更多

琵琶行

新教案网 收藏 点赞 分享
琵琶行

微信扫码分享

琵琶行

    【教学目标】 
    1.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互动设计1]  课前欣赏 
    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 
    [互动设计2]  播放视频 
    《高山流水》: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着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互动设计3]  教学目标 
    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以前我们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我们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据此,我们本课的鉴赏目标有以下三个:(投影显示) 
    1.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明确目标,学习主体有充分准备,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可能。) 
    二、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4]  诵读感悟 
    1.文言知识归纳 
    言: 
    感斯人言               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         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         说,动词 

    数: 
    使快弹数曲   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      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    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    曲,名词 
    为: 
    因为长句         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  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   替、给,介词wèi 
    轻: 
    轻拢慢捻           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     轻视,动词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     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     眼泪,名词 
    古今异义词 
    因为:古:两个词,于是创作。       今:表原因的连词。 
    阑干: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      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 
    向前:古:从前、刚才。      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老大:古:年龄大。  今:兄弟排行第一。 
    颜色:古:神态、脸色。 今:色彩 
    文言句式 
    歌以赠之         宾语前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转徙于江湖间   介宾短语后置;于,在 
    本(是)长安倡女    省略句,省略谓语 
    使(之)快弹数曲    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于)湓浦口    省略句,于,在 
    2.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反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文章主要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点拨: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在诵读过程中,学生眼、口、耳、心同时开动,在诵读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理解作品的主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5]  寻找思路 
    我们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点拨: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点拨: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让学生在文中找)。 
    [互动设计6]  分析“三奏” 
    1.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拟设置如下问题:(投影显示) 
    (1)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2)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点拨: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2.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拟设置以下几个问题:(投影显示) 
    (1)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3)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4)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教师相机点拨。 
    △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侧面烘托的手法;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3.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 
    [互动设计7]  分析“三感” 
    1.在第一次感悟中拟设置以下问题:(投影显示) 
    (1)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 
    (2)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 
    (3)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2.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拟设置以下的问题:(投影显示) 
 &n

bsp;  (1)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 
    (2)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3)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3.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让学生回答: 
    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此环节,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真正实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目标。) 
    四、整合评价 
    [互动设计8]  总结课文 
    △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 
    点拨:白居易是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再加时值秋天,且“醉不成欢惨将别”,以致心情落寞。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呼应课堂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在课堂结构上首尾呼应。)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 
    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 
    △老师作品 
    读《琵琶行》有感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五、拓展延伸 

    [互动设计9]  比较阅读《明湖居听书》片断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

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的绘声艺术 
    声音没有实体形象,又一发即逝,难以捕捉,怎样描绘才能使之形象、可感呢? 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清代刘鹗的《老 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 虽前者是诗歌,后者是小说,前者描绘的是琵琶声,后者描绘的 是说书声,但两者在对声音的描写上却有相通相似之处、异曲同工之妙。试比较分析如下: 
    二者对声音的描写都可分为正面描绘与侧面烘托两部分,从两方面写出了琵琶女及王小玉说书技艺的高超、绝伦。先来看正面描绘: 
    一、开场不凡 
    试音定调时,琵琶女“低眉 信手”似漫不经心地“转轴拨弦三两声”,便“未成曲调先有 情”;王小玉“把两块顽铁丁当了两下,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两人技艺绝妙,都似随手拈来,轻轻两下,便吸引了听 众。 
    二、两者都描写了一个完整的演奏(说唱)过程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弹奏从“转轴拨弦”开始,而后“嘈嘈切切错杂弹”,继而“间关莺语” “幽咽泉流”之后,便“声 渐歇”,于无声处凝绝后是“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 鸣”般的声音突起,最后以“裂帛”般的高音结束。 
    《明湖居听书》中说唱过程 则是:声音不甚大。越唱越高, 拔个尖儿、回环转折,节节高起 →于极高处陡然一落→渐低渐细 →无声→忽又扬起→霍然收音。 
    二者描绘的声音都是从一般 音阶开始,而后渐低,后至于无声,再又突然进发,在激烈高昂处 结束,声音也由简而繁,抑扬结合,决慢相间,高低交错,刚柔并济,跌宕起伏。既显示了演奏说唱 者的高超技艺,又表明吸引入之处 即在声音的迂回曲折,千变万化。 不同的是《明湖居听书》描绘的过 程更具体,更复杂。 
    三、两者都采用以形喻声的方法,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形象,化不可捉摸的听觉为可见可感的事物 
    《琵琶行》在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加强其 形象性,如“大弦嘈嘈如急 雨”,既用“嘈嘈”这个叠音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其形象 化,既有听觉,又有视觉形象。 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就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在显示音乐旋律中的“滑” “涩” 时,作者又用两个比喻“间关莺 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间关”之声,轻快流利, “幽 咽”之声,悲抑哽塞。在短暂的停歇后,声音忽又扬起, “银瓶 乍破” “铁骑突出”,形象地写 出声音的高亢、清脆。 
    《明湖居听书》中不仅用看得见的景象、想像出的形象来比喻,还用经历过的事情、体验过的感觉来喻声音。 
    如“唱几句书,声音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慰斗贸过, 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的是感觉,重在强调 听觉上的舒适;言其声音到高处时,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这里又用想像出的形象来比喻, 突出了声音的清脆、韧性、高亢;写声音的回环转折,而又节节高起,作者又用看得见的景 象、经历过的事情作喻: “恍如 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初看傲来峰绝壁干仍,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

突出了声音愈唱愈高,而又雄浑高亢、婉转悠扬的特色, 使声音的变幻、回环似有形的 景致一般展现于眼前。再如声暂歇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遂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 时显现,使人们通过联想,可 以想像出声音如“花鸣春晓” “百鸟乱鸣”,也让人感到眼 花缭乱,耳不暇接。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干变万 化的音乐形象,已使我们不能不 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而作者在 正面绘声之余,还用了侧面烘托 的手法。 
    首先,两个主人公都是技艺 高超之人,因此在写声音前,作者首先要写入(当然是略写)。两人的出场都是千呼万唤才出现的,而亮相亦有相似之处:“琵 琶女”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王小玉是“半低着头”,两人欲露还藏的姿态更引人注目,让人更急于知道其技艺如何。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琵琶行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