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案网

www.xinjiaoan.com

教案查询:
托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节日教案
季节教案
小一教案
小二教案
小三教案
小四教案
小五教案
小六教案
初一教案
初二教案
初三教案
高一教案
高二教案
高三教案
班会教案
更多
课本查询: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
范文查询:
合同
申请书
各类稿件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演讲稿
主持稿
心得体会
办公文秘
致辞讲话
导游词
祝福语
工作报告
条据书信
更多
作文查询:
读后感
观后感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节日作文
日记作文
书信作文
题材作文
话题作文
作文素材
作文指导
文学阅读
更多
百科查询:
星座运势
美食推荐
旅游攻略
地方特产
热门影视
健康养生
儿童教育
生活技能
口才提升
逃生急救
安全知识
礼仪知识
节日知识
理财知识
更多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教案

新教案网 收藏 点赞 分享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教案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去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按一定顺序说理论事的方式。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诸葛亮怎样提出自己的策略?

  2、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

  2、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3、解题

  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三、诵读,思考问题

  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3、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人胜。

  4、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说明了什么?

  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

  5、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说明了什么?

  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

  6、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

  一是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

  二是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四、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精选图文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