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兑换游戏》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活动目标:
感知元、角、分,了解不同面值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分类表,铅笔,硬纸板。
2、准备学习包《科学、人民币》
活动过程:
1、将学习包《人民币》中的钱剪小来,粘在准备好的硬纸板上,并按照面值分类。
2、幼儿三人一组,其中俩人各拿一张分类表,"来;自.屈;老师;教.案;第三人开银行,将钱币摆在桌子中间。
3、幼儿轮流掷色子,按色子的点数拿钱币。
4、知道幼儿向银行兑换钱币,如5个1元换1个5元。
5、准备教室中的小东西,给每件小东西标上价钱,请每名幼儿拿出10元钱币卡,进行买卖游戏。
活动反思:
钱币虽然不是幼儿每天要接触的东西,但是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设计这样的活动,能有计划地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启发和引导幼儿尝试把所掌握的简单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之中,不断丰富经验促进能力提高。但是原活动的设计并不令人满意,原因一,活动形式的设计以个别演示、集体讨论、自己记录的方式,游戏性不强不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操作活动以个人书面的形式,教师不能快速有效给予帮助,也将影响教学效果。原因二,探索钱币的不同兑换策略,限定兑换7元钱,过于死板,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发挥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同时以数字、符号等方式记录策略,增加了幼儿的思维难度,也没有考虑幼儿间个体的差异性。
本次活动设计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框架;以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发挥幼儿积极主动性为原则;以提升幼儿自身能力为大目标。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活动的第一环节,保留了原活动中较好的提问,提示幼儿关注1、2、5这几个数字在钱币中的重要用途。活动的第二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学具的提供保证了幼儿个体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独立摆弄操作及尝试。同组不同色的材料要求,方便幼儿的观察和相互启发。幼儿操作材料数量的设定,包揽了10 以内所有面值钱币的不同组合。三个层次的安排,提示了教师教学难点的突破步骤,以及阶段目标的把握。活动的第三环节,主要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和运用,目的不在于用的多用的好,而在于大胆得用,合作的好。教师的指导应结合幼儿个体的差异,游戏中突出的问题。指导提示是不出基本问题情况下的提升要求,实施者应灵活把握。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兑换游戏》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69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