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案网

www.xinjiaoan.com

教案查询:
托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节日教案
季节教案
小一教案
小二教案
小三教案
小四教案
小五教案
小六教案
初一教案
初二教案
初三教案
高一教案
高二教案
高三教案
班会教案
更多
课本查询: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
范文查询:
合同
申请书
各类稿件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演讲稿
主持稿
心得体会
办公文秘
致辞讲话
导游词
祝福语
工作报告
条据书信
更多
作文查询:
读后感
观后感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节日作文
日记作文
书信作文
题材作文
话题作文
作文素材
作文指导
文学阅读
更多
百科查询:
星座运势
美食推荐
旅游攻略
地方特产
热门影视
健康养生
儿童教育
生活技能
口才提升
逃生急救
安全知识
礼仪知识
节日知识
理财知识
更多

八年级上册《明湖居听书》教案汇总

新教案网 收藏 点赞 分享
八年级上册《明湖居听书》教案汇总

微信扫码分享

八年级上册《明湖居听书》教案汇总

《明湖居听书》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描摹音乐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 简介作者及作品,导入新课。

《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鲁迅先生把这部作品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刘鹗,字铁云,江苏人。1888年因治理郑州段黄河有功升至知府。庚子(1900)年,他买谷赈济北京饥民,后因私售仓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里。

二、听录音朗读,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台上、台下的反应来理清结构:

本文结构图:

时间: 次日九点钟以后

地点: 明湖居

人物: 老残、众多听众、艺人、歌女( 黑妞、白妞)

事件: 听书( 唱书) .

听书前:

台上: 空洞无人,设备简陋

十点钟

台下: 拥挤热闹 ( 侧写烘托)

台上: 仍空洞无人 先声夺人)

十一点钟

台下: 更拥挤热闹

台上: 男人( 丑陋、弹曲、动心)

十二点半钟

台下: 叫好不绝

听书时 :

台上: 黑妞姑娘( 十六七岁) ─清脆婉转,百变不穷

弹罢数分钟 ( 侧写正写)

台下: 老残感觉: 以为观止。

两人对话: 白妞更好. 映衬对比)

台上: 白妞姑娘( 十八九岁) ─清秀动人、唱书妙绝

正热闹时 无比奇妙 精彩绝妙

台下: 鸦雀无声─暗暗叫绝─轰然雷动

听书后:

闹声稍定 台下: 少年盛赞白妞,众人交口称是

三、分析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一)侧面描写:在白妞出场前写戏院盛况,琴师的演奏,黑妞演唱,观众议论,烘托白妞高超技艺。

1、戏院盛况

(1)说明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欣赏白妞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小时赶到戏院,不吃饭,烘托了白妞说书魅力无穷,为白妞出场渲染了浓烈气氛。

(2)来的各方面人,说明白妞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层人物都有吸引力。

(3)戏院嘈杂场面描写,为白妞出场肃静埋下伏笔。

2、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评论

写琴师用先抑后杨的手法,先写相貌,写小调,再写绝妙的轮指,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设下伏笔。

写黑妞从外貌与演唱两方面,目的在于:

(1)为写白妞设伏笔,可以省去笔墨。

(2)把黑妞的演唱写到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然后用观众评论(第245页)使文章绝路逢生,从而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之高、绝妙。

《明湖居听书》教案【2】

一、学习目标:

1、领会课文运用联想、比喻描写音乐形象的写法,提高欣赏曲艺艺术的情趣。

2、学习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来突出主要人物的写法。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赏析王小玉演唱一节,领会语言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妙处,提高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

难点:

1、学习通感的运用和作用。

2、学习本文铺垫衬托的写法。

三、课型: 讲读课

四、授课形式:点拨法、比较法

五、教学用具: 幻灯机、录音机

六、教学过程:

1、播放音乐,设置情境,浅谈感受

现在请同学们用心聆听这样一段音乐--《梁祝》序曲中的主旋律,听完后思考并回答在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感觉怎样?

2、教者小结,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刚才同学们笼统地谈了自己欣赏音乐后的感受,却未能真正的把其中的好处描述出来让别人知道,更别说让别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原因在于声音这东西无形无色无味,比较抽象。想要把它描述出来,没有点技巧还真不行。但是清末的刘鹗却有这样的技巧、本领。那现在我们就随刘鹗一起到明湖居去听书,看看他是怎样用语言文字把自己听书的感受、体会表达出来的。

3、作家、作品简介(幻灯显示)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题目是编者加的,略有删节。作者刘鹗(1857 -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人。《老残游记》和《官场现形记》(李宝嘉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人著)、《孽海花》(曾朴著)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4、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幻灯显示)

学习《明湖居听书》一文,我们需完成以下两个学习目标:

(1)领会课文运用联想、比喻描写音乐形象的写法,提高欣赏曲艺艺术的情趣。

(2)学习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来突出主要人物的写法。

5、赏析王小玉说书一节

(1)《明湖居听书》主要是听谁说书?(白妞--王小玉)

(2)课文哪几段介绍了王小玉说书情况?(第7、8两段)

(3)请同学看课文,听朗读,思考:

作者写白妞的演唱极有层次,请在文中找出关键词语并分析其演唱可分为几个阶段?

讨论明确:

五个阶段:

“初不甚大”--演唱的开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4)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几个阶段的演唱的?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讨论明确:

“初不甚大”--“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通感 用感觉设喻,表现声音的甜润,使人舒畅)

联系旧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越唱越高”--“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又如登山“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通感 用视觉设喻,表现声音的尖细、高亢)

“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通感 用视觉设喻,表现声音的回环转折、婉转悠扬)

“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通感 用视觉设喻,表现声音的多姿多彩,变化无穷)

(5)小结:

声音是一发即逝的,它无形无色无味,难于捕捉。作者为了把白妞演唱的绝妙之处鲜明、突出地表现出来巧妙地采用了通感手法,用人们看得见的景象、经历的事情、体验过的感觉、想象得出的形象作喻体,使人们通过形象的联想,具体地感受到了声音的美。可谓是赋声以形、赋声以色,把难以言传的听觉描绘得酣畅淋漓,把白妞精湛演唱技艺表现到了极致,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6)集体朗读第7、8两段

6、比较阅读

和此处声音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这样一段文字:(幻灯显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1)此段文字的出处是 ,作者 。

(2)此处琵琶声的描写亦是富于变化的,可否根据文中相关语句的提示说出其变化过程?

讨论明确:

“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

粗重舒长--细促悲切--清脆流利--冷涩不畅--低沉暂歇--突然爆发--乐曲结束

(3)作者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来描写琵琶声的?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

比喻。如用“大弦嘈嘈如急雨”表现了声音的粗重舒长,用“小弦切切如私语”表现了声音的轻细悲切,用“大珠小珠落玉盘”表现了声音的清脆圆润,用“间关莺语花底滑”表现了声音的宛转流利等。

(4)此段文字和《明湖居听书》一文在描写声音的方法上有何异同?

讨论明确:

同:都运用联想、借助比喻,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描摹难以捕捉的声音,充分调动人们的感觉器官来感受体验声音的美。

异:《琵琶行》侧重于调动人们的听觉,用人们熟悉的雨声、鸟声、人们的切切私语声等来描摹琵琶声。

《明湖居听书》主要运用通感,把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心理感觉来体会,赋声以形、赋声以色。

小结:由此可见,对于声音的描写,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联想、充分调动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运用比喻手法,让稍纵即逝、难以捕捉的声音化作具体可感的形象,变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悉,达到认识体会事物特点的目的。

7、分析侧面描写

(1)明湖居听书主要是听白妞说书,但在白妞说书之前,又写了谁的演唱?其演唱技艺如何,从何得知?若和白妞相比,其技艺如何?

讨论明确:

黑妞。其演唱“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白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但和白妞相比“还不晓得差多远呢”。

(2)好的歌手还应有好的乐手来伴奏,那给白妞、黑妞伴奏的是谁?其弹奏技艺如何?

讨论明确:

给白妞、黑妞伴奏的是“穿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 ,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的”男人。起初他“弹了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到后来他用绝妙的轮指,引起台下叫好之声不绝。

(3)作者为何要写黑妞的演唱、琴师的弹奏?

讨论明确:

描写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说书技艺的出类拔萃、精美绝伦。

(4)黑妞出色的演唱、琴师不俗的演奏,特别是白妞超群绝伦的演唱,这样的演出阵容肯定是颇具吸引力,颇具轰动效应,文中有无相应的文字能印证这一点?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

第1、2、6、8自然段中有关环境气氛的渲染描写。“十点钟,……圆子里面已经坐的满满的了”“到了十一点钟,……不断还有人来”,听众中有官员、“做生意的人”“读书人”,这都有力的表现了白妞说书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白妞未出场,却已先声夺人。黑妞说书后“满园子里的'人,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说明黑妞说唱虽然不差,但听众仍未满足,期待着白妞出场。白妞出场了“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写出在人声嘈杂的情况下,白妞一出场就一下子“抓”住了听众,可见其魅力之大。白妞说唱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说唱完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表现了白妞说书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听众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听过后充满快感,得到满足。

渲染环境气氛,烘托白妞说书的魅力。

(5)面对如此精彩的演出,观众的反映是怎样的?

讨论明确:

黑妞的演唱已使观众“叹为观止”,而观众却评论道“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更有一少年把“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中的“三日”改为“三月”来评价白妞的演唱,令人有无穷的回味。通过观众的评价,从侧面渲染了白妞的技艺达到了无人可比的地步。

8、小结

纵观全文,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次要人物的衬托、观众的议论评价及人物声音、肖像、动作的正面描绘,突出表现了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此文的学习为我们今后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9、布置作业

(1)学习课文中描写声音的方法,把你对某一段音乐的感受写出来。

(2)背诵课文第7、8两段。

板书设计:

明湖居听书

刘鹗

正面描写:赋声以形、赋声以色 通感

侧面描写:次要人物的陪衬 黑妞 琴师

环境气氛的渲染

听众的客观评价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八年级上册《明湖居听书》教案汇总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