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案网

www.xinjiaoan.com

教案查询:
托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节日教案
季节教案
小一教案
小二教案
小三教案
小四教案
小五教案
小六教案
初一教案
初二教案
初三教案
高一教案
高二教案
高三教案
班会教案
更多
课本查询: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
范文查询:
合同
申请书
各类稿件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演讲稿
主持稿
心得体会
办公文秘
致辞讲话
导游词
祝福语
工作报告
条据书信
更多
作文查询:
读后感
观后感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节日作文
日记作文
书信作文
题材作文
话题作文
作文素材
作文指导
文学阅读
更多
百科查询:
星座运势
美食推荐
旅游攻略
地方特产
热门影视
健康养生
儿童教育
生活技能
口才提升
逃生急救
安全知识
礼仪知识
节日知识
理财知识
更多

第六课 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教案一

新教案网 收藏 点赞 分享
第六课  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教案一

微信扫码分享

第六课 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六课 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教学设计示例一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一)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有:天宝危机、安史之乱、藩镇割锯、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

要求学生认识:安史之乱、藩镇割锯和宦官专权,大大削弱卫唐朝的统治力量,加深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衰落;唐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统治。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引导学生思考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 复习提问:

同学们曾学习过《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开元盛世”是指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史事?开元年间是从哪年到哪年?“开元盛世”的含义是什么?同学回答后教师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叫开元,指713年到741年的这段时间。“开元盛世”指开元年间,唐朝在政治上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呈现出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2. 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答得很好。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3.讲授新课

一、天宝危机(板书)请同学们阅读“天宝危机”这一子目的小字,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天宝危机”产生的原因。课文P38“唐玄宗与杨贵妃终日饮酒作乐。……”“贵妃的三个姐妹每年从玄宗那里得到的脂粉钱,就有上百万。”这些内容说明了什么?(“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对的,这是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诗句。(唐玄宗后期骄奢yin逸,宠爱杨贵妃,重赏其家族,不理政事。)说得很好。接着课文又写道:“那时候,唐玄宗重用的大臣,已不再是贤能之辈,而是一郡巧于献媚,善于逢迎的小人。李林甫达到独揽朝政的目的。”李林甫死后,杨国忠继任宰相。“贵妃的堂兄杨国忠,身兼40多个职务,权倾天下。”这些内容又说明了什么?(玄宗昏聩,奸相当道,把持朝政,结党营私,妒贤嫉能,排挤忠良,朝政腐败。)也说得很好。同学们从生动的史事中,概括出了天宝危机的原因。我们把他板书下来:天宝(742—756)年间,玄宗骄奢,宠爱贵妃,不理政事,重用奸相,朝政腐败。因此,预伏着“危机”。历代王朝,无论“盛世”或“危机”的出现,有多种原因,然而,其中至少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联系着在位皇帝的所作所为。“开凶盛世”和“天宝危机”,同是唐玄宗统治时期,同一个皇帝前后期的所作所为判若两人,不能不对“盛世”和“危机”的出现产生重要的影响。挂出《唐玄宗前、后期行为对比表》:有一名成语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唐太宗也曾说过:“治安则骄侈易生,骄侈则危亡立至。”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这是唐朝由“盛世”跌入“危机”的一条重要的历史教训!

二、安史之乱(板书)“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对安史之乱的描写。这动地而来的鼙鼓宛如一股龙卷风,惊破了皇家的清歌妙舞。安史之乱的爆发决非偶然,它有必然的原因。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板书)

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

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曾设置大都督或都督率兵戌边。高宗时,都督“带使持节”,直接代表皇帝,称为“节度使”,仍不是正式官名。到公元710年,睿宗开始设置节度使。玄宗时,边境设有10个节度使。他们不仅是军事长官,还掌握政治、财政大权。虽然一般还接受唐政府的命令,但是已逐渐形成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的封建割据势力。安禄山是胡人,原来位卑官小,由于他以财货贿赂奸相李林甫和玄宗宏爱的杨贵妃,甚至于甘当杨贵妃的干儿子。还无耻地对唐玄宗表白,他的“大肚皮里只有一颗忠心。”取得唐玄宗对他的极度的信赖,不断给他加官晋爵,先任平卢节度使,后来兼范阳和河东节度使,掌握北方三镇的大权。他有近20万军队,成为“兵雄天下”割据一方的势力。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析可知,一场节度使企图夺取中央政权的叛乱已是不可避免的。

2.安史之乱的经过(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P39“安史之乱”一目。然后教师挂出“安史之乱”放大地图。提问:安史之乱是以何人为叛乱首领在何时何地起兵?(755年节度使官禄山在范阳起兵。)请一位同学手持教鞭指着《安史之乱》放大地图,边指图边回答:叛军的主攻路线是哪条,当时玄宗的情况如何?叛军南下洛阳、潼关,长安一片混乱,玄宗携杨贵妃等想向西逃往蜀地。叛军攻下长安。玄宗行至距长安不远的马嵬驿,随行将士们杀死了杨国忠,又逼唐玄宗缢死杨贵妃。玄宗逃往蜀中。P40《玄宗逃往蜀地》就是他们逃难的情景。为什么说杨国忠罪有应得?杨贵妃被缢也不过分?真正造成天宝危机的罪魁祸首是谁?杨国忠身兼40多职。在经济上,他搜刮百姓,聚敛财富;在政治上,他排斥异己,专横跋扈,还不惜让几十万人惨死疆场。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奸相。杨贵妃至少是助长了玄宗的荒yin误国,也应受到惩罚。但是宠信杨氏兄妹,放纵他们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应是唐玄宗。叛军对待人民的态度是怎样的?唐朝军民是如何反南叛军的?(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唐朝军民进行了激烈的抗击。常山太守颜杲卿率军攻占了井陉关,河北各郡纷纷响应,重新归附唐朝。后来颜杲卿在常山战败被俘,他在叛军面前,正气凛然,至死骂不绝口)。叛军内部矛盾重重有哪些表现?(叛军内部为了发权夺利,相互杀戮。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事隔一年,其子安庆绪杀安禄山即位。史思明是安禄山亲信。突厥族人。安史之乱中被安任为范阳节度使。对安庆绪杀父不服,降唐。不久又起兵反唐,759年正月杀死安庆绪,在范阳称大燕皇帝。761年在洛阳又被儿子史朝义杀死。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史朝义之流都是一些见利忘义的野心家,暴虐百姓的刽子手。这就注定了他们的‘乱’必败无疑。)叛军是怎样失败的呢?(唐朝派兵平叛。玄宗入蜀,太子在灵武即位,他就是唐肃宗。肃宗任用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率军平叛,又借回纥兵帮助,收复了长安、洛阳。后来,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又起兵反唐。直到763年,唐朝才打败叛军。这场持续八年(755—763)的战争——安史之乱终于结束。)

3.安史之乱的性质和影响(板书)

安史之乱,是一场地方节度使发动的对中央政权的叛乱,它对人民来说是一场大灾难。安另外叛乱集团代表分裂割据的势力。这就是安史之乱的性质。安史之乱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使北方生产遭受摧残,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长安城内曾是一片火海,黄河中下游“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洛阳周围几百里变成一片废墟。二是导致了蕃镇割据(下面要讲到)的局面。总之,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此唐朝便一蹶不振了。

三、藩镇割据(板书)

同学们知道,玄宗时,边境共设10个节度使。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虽称藩臣,实非王臣”。挂出《藩镇的割据性》表。蕃镇割据性请同学们看《藩镇的割据性》表。藩镇在政治上表现为第“1”、“4”两点,即自行委派官吏和节度使职位传子或部将;在经济上表现为第“2”点,不向中央交赋税;在军事上表现为第“3”点,军队中听中央调动。这样的藩镇实际上处于独立地位,是各自为政的割据王国。同学们看课本P41《节度使出行图》,它说明了什么?(节度使出行,气盛势大,显示其威镇一方,割据称雄。)藩镇割扰的局面,不仅在北

方出现,而后遍及全国很多地区,甚至都城长安附近都成了藩镇的地盘。这好比是一个患有四肢肿大症的病人,大脑几乎失去了对四肢的支配能力。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

四、宦官专权(板书)

唐玄宗后期,宦官高力士受宠,四方奏章都要先经过高力士审阅。政事一般由高力士处理,大事才送皇帝裁决。安史之乱时,唐肃宗在位,宦官李辅国开始掌握禁军。后来,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国策的制定,朝臣的任免,皇帝的废立,几乎都由宦官把持。宦官专权加深了唐后期政治的黑暗,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五、“黄王起兵,本为百姓”—唐末农民战争

1.原因(板书)请同学们看课文第42页的小字:“唐僖宗不理朝政……就命人毒打报灾的人。”同学看完后教师补充指出,灾荒年月照旧催收租税,百姓若不堪言。唐诗《山中寡妇》对此有过描述,它的大意是:丈夫当兵战死,她只能守在茅屋里,身穿麻布衣,鬓发枯黄。养蚕的桑林已经残尽,田地已经荒芜还要交丝交粮。吃的是野菜、树根汤,烧的是带叶的枝条。即使躲到深山无人处,也难逃脱赋税和徭役。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唐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唐后期,统治者腐朽贪婪,土地兼并严重,天灾税重,战火连绵,农民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了。)

2.经过(板书)边指课文P42《黄巢起义流动作战图》(放大)边讲:

(1)875年,王仙芝、黄巢起义在山东,河南爆发。

(2)转战大半个中国(讲时突出流动性),进入长安,国号大齐。挂出P43《黄巢》放大图。请同学们阅读本面小字:“黄巢是山东冤句人……‘甲第朱门无一半’”。黄巢不愧是一位农民起义的英雄。

(3)起义军没有乘胜追歼唐军,唐僖宗反扑,起义军撤出长安。

(4)884年,黄巢在泰山附近兵败自杀。

3.特点(板书)流动作战。(板书)

4.影响(板书)唐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统治。907年唐朝灭亡。

4.巩固小结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挂出《安史之乱图示》,教师边指图边归纳小结。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唐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特点和作用。挂出下列《唐末农民战争表》,请一位同学根据表格复述。

小结;唐朝从618年李渊称帝起到907年唐朝灭亡为止,共存在了将近300年的时间。其前期和后期各占一百四、五十年。唐前期曾出现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唐朝呈现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繁荣局面。唐朝后期,政治腐败,各种矛盾尖锐起来。唐朝从强盛转向衰落,安史之乱是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以后,地方上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央政府里出现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唐末,一场席卷大半个中国有农民战争,瓦解了唐政权。最后唐朝被节度使所灭。

5.作业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想一想唐朝的宦官专权,在学过的朝代里有类似的现象吗?

(三)教法建议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为此,宜采用由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教师提问,让学生上讲台指图回答问题,并根据图示或图表回答问题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要制表和绘制图示。这一先阅读或讲述史实然后归纳结论的作法,即论从史出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由历史表象上升到历史概念,从而进一步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自制的教具有:《唐玄宗前后期行为对比表》《安史之乱》地图(按课本地图放大)《黄巢》头像图(按课本图放大)《藩镇的割据表》(按课本表放大)《安史之乱图示》《唐末农民战争表》

精选图文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六课  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教案一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