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学生尝试背诵。 
2.齐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朗读语调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以“   ”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 
理清背诵思路: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选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 
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三、探究性阅读训练 
思考: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学生分组讨论。 
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 招致、引来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东南飞》 致使、使得 
专心致志 成语 极、尽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兰亭集序》 情趣、情致 
④临 
例句 出处 释义 
把酒临风,其喜气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 面对、迎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兰亭集序》 面对、引申阅读 
居高临下 成语 从高处往低处看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将要 
⑤次 
例句 出处 释义 
1.贤能不待次而举 《荀子·王制》 等次 
2.陈胜吴广皆次而行 《陈涉世家》 按次序 
3.凡用兵之法……全军位上,破军次之 《孙子兵法》 在排列上次一等 
4.师退,次于召陵 《左传·僖公》 临时驻扎 
5.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夜篝火 《陈涉世家》 行军途中的驻地 
6.列座其次 《兰亭集序》 旁边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板书设计] 
                                      写景状物 
                             记会 
                                       畅叙幽情 
                                       欣于所遇,及其既倦 
            兰亭集序         慨叹      向之所欲,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 
                                     &nb
sp;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昔人兴感,若合一契 
                              明意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延伸阅读]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诗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教师可把《兰亭诗》打印分发给学生。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 
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俯查品类之盛”“清流激湍”。 
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领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 
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