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2. 在生回答的基础上,师作总结:
独幕剧是19世纪后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一种戏剧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全剧在一幕之内完成,故要求所写事件的矛盾冲突的全过程,必须集中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并得到最完整、最集中、最充分的体现。由于独幕剧的演出受到较为严格的时间、剧场等条件的限制,所以它的剧情不能太繁杂,要求情节结构更加精练集中,矛盾冲突的展开也要较为迅速,人物也不宜太多。
四、教师设疑,让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7’)
1.《三块钱国币》中出现几个人物?
2. 矛盾冲突发生在哪些人身上呢?本剧的戏剧冲突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安排戏剧冲突的?
戏剧冲突:①主仆矛盾;②大学生和女主人矛盾。巧妙安排:主仆矛盾本是主要矛盾,但作者巧妙处理情节,让次要矛盾大学生和女主人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主仆矛盾通过吴杨矛盾体现出来。这样可以更好地展开情节,突出主题。
五、研讨剧本,展开讨论,弄清吴杨的矛盾冲突,教师设计问题,适当指导学生讨论。(7’)
1. 剧本虚写女仆打碎花瓶、赔不起、以铺盖抵押、被辞退等情景,而将大学生与女主人的冲突作为矛盾的焦点,文中着力描写了他们之间的几次交锋?
着力描写他们之间的三次交锋: 第一次,争论的焦点是李嫂该不该赔花瓶; 第二次,焦点是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 第三次,是由大学生骂女主人是“一个无耻的泼妇”引起。 三次交锋,层次清晰,将剧情逐次推向高潮。结尾以打碎另一只花瓶解决冲突,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在学生讨论师板书: 赔 典 骂 掷
2. 对于花瓶事件 ,你们认为应不应该赔呢?
3. 对于学生的不同答案,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六、怎么理解“和棋”?(4’)
1.吴太太和杨长雄辩到最后谁赢了呢?
2.剧中杨长雄和成众的棋局未完,剧终成众却说“和棋”,为什么?
明确:1,吴杨双方:双方有赢有输: 吴赢在理输在情,大学生赢在情输在理。2,杨自身: 摔花瓶,出气,赢;赔花瓶,理亏,输。
七、讨论分析人物形象。(8’)
1. 结合前面的舞台提示以及人物的语言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两个主人公性格的理解。
2. 在生讨论的基础上师做出总结:吴太太是自私吝啬无同情心,杨长雄是能言善辩有热心肠。
本波澜不大,缺乏逗人大笑的力量,也说明他观察生活的细心,能从平淡中领会出他的妙趣。同时,也的确说明他生活范围不大,知识分子的气息相当浓烈。
3.丁西林独幕剧都有一个反压迫的主题,尽管各自提出的方式和角度不同。课文中采用的方式就是杨长雄有意砸花瓶,角度就是辩论(口角)。
4.《三块钱国币》中的事件从李嫂无心失手砸了花瓶开始,但戏却没有从这儿开始,因为李嫂砸花瓶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全在赔三块钱、赔不起、坚持要赔三块钱。
5.杨长雄说:“三块钱——国币!”破折号既表声音的延长又表解释,同时,“国币”和叹号也表示了对当时物价飞涨的抗议。三块钱,又是不值钱的“国币”,吴太太还要斤斤计较,因而也表示了对吴太太的嘲弄。
6.“你是阔人,三块钱不在乎。”这是杨长雄讽刺成众的激愤之语,因为,成众要杨长雄下棋赌个三块钱的输赢。
7.这出喜剧的结构是吴太太与杨长雄性格的自然成就。事件因李嫂而起,李嫂当然是本剧的主要人物,成众是戏剧冲突的引线和背景。
参考答案:1.2.3.4.5都是正确的,6:表面上讽刺成众,实际上是说给吴太太听的。7:李嫂和成众都是引线和背景。
十、布置作业。(2’)
本剧和《茶馆》的语言都很幽默,富有讽刺意味,但又各有特点。结合课后练习二,赏析其异同。
[板书设计]
三块钱国币
丁西林
赔
杨长雄 典 吴太太
(能言善辩有热心肠) 骂 (自私吝啬无同情心)
掷
赢在情 和棋 赢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