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学生介绍后人凭吊屈子的几副对联,如“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等,让学生从对联中概括凭吊者的感情。学生很快从对联中抓住“悲”字,体味到后人的悲叹和惋惜之情。
三、介绍屈子名句,展示诗人情怀
让学生将课下搜集的屈原的名句拿来互相交流。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等,通过这些名句的介绍、玩味来让学生感受诗人的崇高人格。在营造足了氛围之后,开始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四、慎重其是地进入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
2.范读——自读——诵读。
第 二 课 时
第三步披文入情
首先,采用问题发现法,鼓励学生自主认知
鼓励学生将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讲给大家听,讲句意,讲自己的感受、理解或句中的情感,目的在于督促学生主动去探讨课文内涵。因为分析对象为自主选择,避免了被动状态。在师生互动的状态中完成对诗句内涵的理解。
其次,整合学生认知,梳理诗人情感
其次,要求学生找出诗中表现情感的词,并总结每一种情感针对的对象及产生的原因。内容概括如下:哀——民生多艰 怨——君王不察 悔——相道不察 忧——国运艰难 愤——奸佞当道这一步,就是对学生自主认知的进一步整合。通过这样一个整合,照顾自主认知不主动的一部分同学,也照顾善于课后领悟、复习的同学,同时,让学生更深入地体味诗人的情感,做到以“情”领起,以“情”贯穿。
第三,在整合文本中蕴涵的情感之后,顺势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人情美,将教学深化一步。
这段引导不妨这样设计:“人情美是指融注在诗歌意境中的人的感情所产生的美感,是真挚、纯洁、高尚、无私、诚实、善良的,而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强烈的忧愤、怨恨之情,那么它的人情美是怎么体现的?”这样就由抓文中直接表露的情感深入到思考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高尚情怀,忧愤、怨恨之情不是仅因个人遭遇产生的,更是因为楚国民生的艰难,那一声“长太息”中蕴藉了诗人太多的忧和痛。
(请一两个同学读诗)
讲析诗选——
(1)《离骚》节选的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注释熟悉陌生的字词或多音字,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熟读,甚至初步成诵。
nbsp; 师:是讲屈原和楚王的关系,本是同根生,——
生(集体):相煎何太急,
师:现在楚国已日薄西山,天下兴亡,连匹夫有责,更何况我屈原呢?还有吗?
生:出生的日子也很奇特,在正月中出生。是说是上帝特意安排的。
师:中国人很看重自己的出生是否有预兆,据说李白出生时,他母亲梦见太白金星钻进肚子,所以李白字太白。岳飞出生时,有大鹏鸟钻入母亲的肚子,所以岳飞字鹏举,屈原的出生是祥瑞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有着强烈的责任心。还有吗?
生:对自己的名字也看重,自己的名字是如此的美好,是多么有价值。
生:对自己的品德也相当喜欢。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说我品德多么高尚啊,——
师:看来的确如此。人生易老,面对岁月的流逝,青春已不再,当时屈原已六十出头了,一般在他的年龄段的人会怎样生活?
生:安度晚年,早上提鸟笼逛逛
师:还有打打太极拳,跳跳舞,晚上搓搓麻将,(生笑)屈原在干什么?
生:朝搴枇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就是说早上上山采花,晚上到河边挖树根。
师:这大概是他的爱好吧,为什么这样做?
生:锻炼自己吧。
师:我们可以此理解为修身养性,提升自己。毕竟身体是革命之本。到此,我们眼前似乎站着这样一个男人,对衣服有着特殊的爱好,善于包装自己,但我总觉得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家,就不怕背上玩物丧志的恶名吗?屈原的志是什么?文中怎么说?
生: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即抛弃污浊的政治,变法改革。
生:及前王之踵武,希望赶上先王的足迹。
师:先王是谁?
生:昔三后之纯粹兮,固群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先王就是尧舜禹汤。屈原表示了对先王的追慕。
师:我们一般认为屈原是忧郁的、爱国的、忧国的。什么时候会产生忧患意识呢?
生:是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时,叫怀才不遇时——
师:确实如此,自己的美好的愿望理想和现实发生了激烈的碰撞,现实扼杀了理想。那当时是怎样的现状呢?
生:小人得志,文中叫党人,结党营私,
师:是小人不容。
生:荃不察,就是君王不明察秋毫,
师:小人们嫉恨我我屈原是可以接受的,君王啊,你是了解我的呀,怎么你的眼睛也蒙上了灰尘,真想借你一双慧眼,把我看得清请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还有吗?
生:这些都是客观原因——。
师:哦,你说还有主观原因。
生:诗中说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是屈原自己不原同流合污,保持自己的高洁
师:有理,概括起来,现状就是小人不容,君王不察,自己不原。在现实和理想的冲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唯美主义者,在一个邪恶谎言根深蒂固的时代,唯美主义理想主义者都要忍受痛苦,都要被嘲弄,被压抑,被人视为异端疯子,尽管
屈原伤痕累累,但他决不后退,但有些话不直接说,就可以换种方式说。那么屈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理想的呢?
生(部分):用比喻。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生: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师:哦,你找到的是美人。(生笑)
生:美人指楚怀王。
生: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
生: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生: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
师:诗中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生读)
生: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师:屈原在那样的环境中,用巧妙的比喻手法,也叫香草美人、移情法。抒发了难言之情,呐喊出难言之言,我们听一听课文的前六节的朗读录音,再次感受屈原不屈的心跳。(播放录音,学生自觉的跟读)
师:屈原已离开世界两千多年,但他那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我们绍兴的鲁迅就是其中之一,(投影鲁迅《自题小像》 (1903年)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当时二十二岁的先生怅望祖国黑如墨的长夜,喊出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心声。我们听到了赤子火热的爱国激情。1989年的3月26日,黄昏,这是一个滴血的黄昏,一位相貌平凡的海子告别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手捧着厚厚的圣经,躺在山海关冰冷的铁轨上,火车呼啸而来,物理意义上的海子消失了,溅起的鲜血是海子写在大地上最后两行崇高的诗行,海子在离开前有首诗,一首有着浓重死亡意识的诗歌,其中提到的屈子。(投影《亚洲铜》及海子的照片和屈子的画像)
在下课之际,自读——诵读前七小节。
第三课时: 后六节(八-十三节)
表现屈原追求“美政”(即“圣君贤相政治”和“民本思想”)、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表现追求美德,即使体解也不变的高尚德操。
第四步,沿情寻志
一、探究人格
在对诗人的情感加以定位后,继续深入,鉴赏诗中蕴涵的人格美,达到沿情寻志的目的。在此,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屈原‘入则与王图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这样的才华,不被楚怀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为什么选择汨罗江作为他的归宿?”关键在于诗人的清高、忠心、执着决定了这样一个归宿。清高使他不愿向世俗低头,他不违背为臣的原则,执着的信念,使他对理想不言放弃。在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他选择了汨罗江。
1、 第八节,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远返回原路。
顺着这条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检查的结果是“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衣饰“芳菲菲其弥章”,意志、信仰“余独好修以为常。”反省明志,斗志弥坚。所以应该明白,所谓反省检查即“悔相道之不察”带有假设意味,并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种自我反省,反省的是当初不该轻易出仕,且无法行其道,正是有了这种自己反省,才更坚信自己的追求是无悔的,才更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信仰。
这六节以退为进,更表现出屈原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爱国情怀。
所以说前七节述怀明志是“进”,后六节反省自身,也是“进”,是以退为进,是一种内心世界更清醒,更自信的“进”,因而也就更显坚定无悔。
2、应注意的词语和读音:
“相”:xiang,观察,选择。“朕”:zhen,我;秦始皇以前是一个普通的人称代词, 谁都可以用,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步”:使……步行。“皋”:gāo,水边高地;“皋”的下半部分不能写作“本”,“离尤”:“离”同“罹”,遭受;尤,过失;
离尤:获罪,遭受指责。“初服”:意含双关,字面意为:从前所穿的衣服,实际指原来 的志向,志趣,夙志。“进”:指从政,“退”指辞官致仕。“信”:副词,确实。“高”“长”: 动词,加高,加长。“佩之陆离”:陆离,单纯词,修长貌。“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即“陆离之佩”。“泽”:污浊。“章”:通“彰”。“惩”:挫败。
3、《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移情”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明显。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
二、追寻理想
这一步的实施,先引导学生借助文前的阅读提示,学生很快就抓住了“美政”,这时,老师向学生介绍屈原的“美政”思想:“圣君贤相”和“民本”。整个教学过程,层层递进,以情贯穿,以美提升,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将人文精神落到实处。再回味悼念屈子的对联:“湘流应识九歌心”。整个教学用三个课时,重铺垫,重
设疑,精心设计导语,注重步步深入,既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感受悲剧色彩
第五步,译释及作业
《离骚》节选今译欣赏
(1) 我哀怜着人民的生涯多么艰苦,
我长太息地禁不住要洒雪眼泪。
我虽然是爱好修洁而自制花环,
在清早做成,晚上便已被人折毁。
(2) 不怕他就毁坏了我秋蕙的花环,
我又要继续着用白芷花来替代。
说到头是我自己的情愿而心甘,
nbsp; (11)要把头上的冠戴加得高而又高,
要把项下的环佩增得长而又长,
芳香和污垢纵使会被人混淆呀,
只我这清白的精神是丝毫无恙。
(12)我忽然又回过头来放开眼界,
打算往东西南北去四处观光。
我的花环是参差而又多趣呀,
馥郁的花气啊会向四方远飏。
(13)世上的人们任凭他各有所好,
而我的习惯是专于爱好修洁。
就把我车裂了我也不肯变更,
难道我的心还会怕受人威胁?
[作业]
1. 背诵选诗的前6段。
2. 完成关于屈原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诗句的搜索: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3. 完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