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案网

www.xinjiaoan.com

教案查询:
托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节日教案
季节教案
小一教案
小二教案
小三教案
小四教案
小五教案
小六教案
初一教案
初二教案
初三教案
高一教案
高二教案
高三教案
班会教案
更多
课本查询: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
范文查询:
合同
申请书
各类稿件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演讲稿
主持稿
心得体会
办公文秘
致辞讲话
导游词
祝福语
工作报告
条据书信
更多
作文查询:
读后感
观后感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节日作文
日记作文
书信作文
题材作文
话题作文
作文素材
作文指导
文学阅读
更多
百科查询:
星座运势
美食推荐
旅游攻略
地方特产
热门影视
健康养生
儿童教育
生活技能
口才提升
逃生急救
安全知识
礼仪知识
节日知识
理财知识
更多

七根火柴 教案

新教案网 收藏 点赞 分享
七根火柴 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七根火柴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本文结构的特点,学习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把握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掌握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2.训练学生对人物刻画的细节描写。

(三)情感目标

1.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立志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建设祖国。

2.红军战士对党和革命无限忠诚而表现的思想美和意志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想象法认识无名战士对党和革命的忠诚之心和甘愿牺牲自己而忍受折磨等待同志转交火柴的顽强毅力,通过比较法认识景物描写的作用,联系小学时学过的课文《丰碑》类比解决主人公是谁的问题。

三、重点·难点

重点:

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以景物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随堂练习。

2.如有可能则可准备红军过草地的电视片段或电影片段。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讲解分析,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学习王愿坚同志的短篇小说《七根火柴》。火柴,是我们生活中天天用到的,看起来是极其平常的。可是,你们可曾想过: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里,在红军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小小的火柴,发出多少热,放出多少光,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讲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

(二)讲读分析第一部分

(第l-7自然段)

1.提问思考:主人公无名战士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出现的?他怎样被引到读者面前?他的出现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2.指定一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并对下列字正音。

冰雹(báo) 撮(zuō) 寒颤(zhàn) 蓦(mò)地

3.先看集中写环境的第2、3两个自然段。请学生阅读,找出描绘草地的气候、草地的天、草地的地特点的关键词语。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先用“怪”字点出草地气候的特征;又用“明明”、“忽然”、“霎时”、“接着”准确而具体地描绘草地气候的变化莫测,变幻无穷。草地气候真是瞬息万变,忽而月朗星稀,忽而雨雪交加。

接着又抓住天、地的特点,渲染环境。天,阴沉沉的,草地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

地,是烂泥、污水、荒草,路看不清。

这样抓住草地、气候、无、地的鲜明特征来写,告诉读者这儿的环境。红军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行军,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更何况处于这种环境的又是一位因伤口发炎而掉队的同志?如果不写这样的环境会有什么不同?

4.略讲第4、5、6自然段,过渡到无名战士的出现。

卢进勇经过一夜暴风雨的浇淋,清晨凉风一吹,他强烈地感到身上怎样?(冷,连打了几个寒颤。)肚里怎样?(饿得难以忍受。)他渴望着什么?(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然而,早就没有火种了。就在他渴望有火烤,正要把从裤袋里找出来的、已经捏成长条的青稞面送到嘴边时,主人公出现了。

5.朗读第6、7自然段。请学生回答:主人公怎样被引出来的?他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主人公的出现,别具特色。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使得在阴森荒凉环境里的卢进勇“墓地听见”,从而主人公被引到读者面前。卢进勇起了“引出”主人公的作用。主人公的声音异乎寻常,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

这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声音使卢进勇“愣了”,也把我们读者的心给紧紧抓住了。

这声音从哪儿发出来的?为什么那么微弱,低沉?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随着瞒珊而行的卢进勇的足迹去寻找吧。

(三)讲读分析第二部分

(第8—21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8、9自然段。

启发思考:无名战士的形象是怎样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告诉我们他已经是怎样的一个人了?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补充:无名战士的形象是由卢进勇的“看”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他的形象明白地告诉我们他已经是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就拿眼睛与身子来说,眼睛“努力地睁着”“吃力地张开”,说明他眼皮已经不听指挥,身子衰弱到极点;身子“没有挪动”“想坐起来却没能动得了”,表明他已经完全丧失活动能力。只有“抖动”的喉结、低沉的呼唤“同志”的声音说明他还活着。

从无名战士的形貌,我们可以想象到在革命征途中他经受了多少艰难困苦。冷风、暴雨、冰雹的袭击,长期的饥饿疲劳,耗尽了他的精力。他已奄奄一息,但却以惊人的顽强的毅力支撑着、等待着,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呼唤着“同志一同志”。他为什么这样期待着同志的到来?此时此刻,他想的是什么呢?

2.指名学生朗读第10-l3自然段。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卢进勇怀着对同志深厚的感情,把自己仅剩的一点青稞面“递”到无名战士的嘴边,无名战士怎样呢?他吃力地“推开”,拒绝了。从齿缝里挤出几个字,“不,没……没用了。”是呵,粮食极端短缺,他要留给同志。卢进勇要扶他走,他怎样?“摇了摇头”,又拒绝了。

两次拒绝,清楚地表明他盼望同志到来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不是为了自己活下去。那又是为了什么呢?是另有希望,另有嘱托。

提问启发:嘱托什么呢?请抓住描绘无名战士动作、语言的关键词语揭示他的精神世界。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无名战士积攒着自己浑身的力量,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他顽强地支撑着,原来有十分重要的任务。无名战士的—“推”、—“摇”、—“指”,使我们深深感觉到忘我的崇高思想在闪光。

3.指名学生朗读第14、15自然段。

提问启发:这位战士要奉献给党的珍宝是什么呢?火柴。哪个句子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当宝贝一样地珍藏着?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归纳:因为是珍藏,所以火柴“干燥”。这“干燥”的火柴与“湿漉漉的衣服”,冰冷的胸口,脸上的雨滴、“身子底下一汪浑浊的污水”形成鲜明的对照。它告诉我们:为了珍藏火柴,他经受了多少痛苦,具有多么顽强的革命意志。

这火柴与比自己生命还宝贵的党证放在一起,并“压”在“朱红的印章的中心”。一个“压”字,重有千钧,意味深长。这哪里是几根火柴!分明是一颗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心啊!红红的火柴头、朱红的印章在一只抖抖索索的手里,犹如跳动的一簇火焰,升起在无边的草地上,划破阴沉沉的天空,扫尽了草地上的荒凉凄清孤寂的气氛,给人以光明、温暖和力量。

4.学生朗读第16-21自然段。

(1)提问思考,无

名战士怎样极其郑重地嘱托战友的?作者怎样描绘他初次嘱托时的语言和动作?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作者用细致感人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无名战士对战友的嘱托,“招招手”、“伸开”、“拨弄”、“数”、“望”,这一连串的动词显现了庄重严肃,无限深情。

就在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之时,一瞬间,神奇的情况出现了。无名战士的脸色“舒展”了,他的眼睛“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他的抖抖索索的手,僵直的手指竟然能“捧”火柴,“放”到卢进勇手里,并且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捧”、“放”、“握”这一连串的动作,描述了无名战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革命的忠诚而爆发出来的巨大力量。

(2)无名战士再次嘱托时留给人间的最后的话是什么?最后的动作是什么?刻画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教师归纳:他留给人间最后的话是“记住,这,这是,大家的!”“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他离开人世前的最后动作,是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他没有用一根火柴为自己取暖;他忍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在死亡线上挣扎而硬不咽下最后一口气。他一心想着大家,一心想着党,想着长征途中的战友们,无私忘我,生命爆发出耀眼的火花。

5.小结。

(1)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七根火柴故事的核心内容。无名战士的形象我们看到的虽然只是他临死前的一刻,但很高大,不仅矗立在茫茫的草地,而且活在我们的心中。这是由于作者紧紧抓着人物性格历史的一段,抓着人物性格闪出耀眼光辉的“一刹那”来刻画表现的。从语言上看,他没说几句话,前后就出现了五个“同志”,言为心声,他心里念念不忘的是革命同志,是党的事业。他的动作和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与语言一样,反映了他舍身忘己,一切为了战友,为了革命。作者选材精当,文字精练。

(2)既然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为什么用许多笔墨写卢进勇呢?这是因为要在两千字的短小篇幅里突出主人公、在结构上作的巧妙安排。文章以卢进勇作为故事的线索,展开情节。

主人公的出现是通过他的“听”引出来的;主人公的外貌是通过他的“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他的“想”、他的“说”,突出主人公崇高的思想品质,托出了主人公牺牲的全部意义。

特别是第21自然段饱含感情的描写,更是感人。(指导学生朗读第21自然段,由缓慢而低沉而高昂。)这是一个极其悲壮的场面。“模糊”与“清晰”同时运用,既表现卢进勇失去战友的无限悲痛,又给无名战士高擎的手加上一个特写镜头。两者交织在一起,伴随着整个草地的哭泣,为顶天立地的英雄唱哀歌,唱赞歌。(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说明。)英雄的品质像荷花一样洁白,像菊花一样坚忍。

(四)随堂练习

一、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

二、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

三、“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中加点的“挤”表明了什么?

四、在忽而月朗星稀、忽而雨雪交加的草地里,无名战士却能使火柴干燥地保存下来,这该怎么理解?

第一课时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七根火柴

二、无名战士

三、表明无名战士生命危在旦夕,他在积攒力量等待同志来转交火柴。

四、无名战士怀着对党和革命的无限忠诚,用惊人的毅力和生命的代价珍藏火柴,因而火柴才会干燥地保存下来。

第二课时

(-)讲读分析第三部分

(第22—24自然段)

提问思考:卢进勇从战友身上吸取了力量,带着战友的嘱托飞快地赶路。他把火种送到部队给战土带去了什么?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把珍贵的火柴交给指导员的?

1.请一名同学朗读,理解。

卢进勇按照无名英雄的遗愿把火种送到了部队,火给战士们带来了光,带来了热。围着熊熊燃烧的火,战士们谈笑着,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卢进勇像天亮时无名英雄把七根火柴嘱托给他时一样,极其庄重地一根一根数交给连指导员。

“悄悄走”、“颤抖的手指”、“异样的声调”,寓含着复杂的情意,最后落在一个“数”字上。

2.启发思考:他“数”什么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人的语句,并联系起来考虑,体会这几根火柴的意义与价值,重温无名战士的言行,想象卢进勇澎湃的心潮,说说“数”寓含的发人深省的丰富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这“数”,使我们认识了火柴的意义与价值。在无边的草地上,在冷风暴雨、气候无常的恶劣环境中,火柴是最最需要的东西,可以解除饥饿,驱除寒冷,救活同志。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保存了这极其珍贵的东西。

这“数”,使我们认识这几根火柴包含着无名战士的宝贵生命,反映了共产主义战士无限忠于党的事业的伟九心灵,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在我们眼前升腾、闪现。

这“数”,还饱含着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无限哀思,对战友伟大人格、高尚情操的无比敬仰。

这“数”,也在我们面前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在今天,我们该怎样牢记先烈为革命付出的代价;以先烈为光辉榜样,继承他们的遗志,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

(二)总结全文

作者以饱蘸革命深情的笔歌颂了无名英雄的高贵品质。这无私忘我、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是无名战士的,也是卢进勇以及千百万红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这就是文章的主题,是作者奉献给读者的一曲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的悲壮赞歌。

文章以“数”着“一,二,三,四……”来结尾,言未尽,意无穷。

(三)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全文,加深理解与感受。

(四)归纳

《七根火柴》是通过一件事歌颂人物,歌颂了红军战士忘我无私、献身革命的崇高品德。

文章在叙事中抒发了作者对无名英雄的无限热爱、敬仰之情,是“以小见大”。在写法上,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在记叙中饱含作者的感情。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较多地抓住细节以突出人物,特别是抓住了火柴和火加以描写,这火柴和火把整个故事贯串了起来,既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又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味,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复述第二部分。要求:

①主次分明,突出无名英雄的形象。

②扣紧外貌、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

(六)随堂练习

一、“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的原因是他的小腿发炎的伤口好了吗?

二、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文章写无名战士数火柴“一,二,三,四……”中间本应用顿号却用了逗号,作用何在?

四、文章结尾处写卢进勇以一种异样的声调数火柴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①不是;②是他受到了无名战士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的鼓舞。

二、烘托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伟大意义,更好地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

三、语气表达舒缓,与无名战士当时身体极度虚弱相一致,同时突出火柴的宝贵,交火柴的

郑重。

四、①使我们认识火柴的意义与价值。②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和纯洁的心灵。③也饱含着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无限哀思和对战友伟大人格、高尚情操的无比敬仰。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七根火柴 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