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语文教案 >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社戏》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社戏》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新教案网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社戏》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字词、文学常识、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学习细腻的心理描写。 
3、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默读、速读、朗读、自主合作探究。学会画、注关键词语,快速筛选信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入景的,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难点:1、本文通过“社戏”来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2、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多媒体播放《童年》,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鲁迅的小说《社戏》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心情。 
2、作者介绍及题解: (1)鲁迅家乡:浙江 绍兴 
(2)评价: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3、课文体裁:小说 。小说的三要素及怎样阅读小说的方法简介。(文字课件展示,教师边展示边讲解。)  
 这篇小说写得也很精彩。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文中的“我”叫什么名字?(迅哥儿)这个人物是根据童年“鲁迅”的经历而虚构的。     
4、检查预习(多媒体出示词语,认读字音并检查对词语的理解。 
1、正音: 
归省、行辈、掘、钳、惮、絮叨、伊、撺掇、凫水、驳回、篙、橹、潺潺、脊、舀、瓢、踱、撮、桕树、  楫   
2、词语解释:絮叨   依稀  自失  弥散  旺相  缥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情?      
2)除了看社戏以外,文中还写了其他活动或事件吗?      
3)哪些事件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4)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进入自读状态)  
——学生自读完成后,汇报;教师归纳明确:  
围绕课题,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这样安排的:看戏前——看戏——看戏后。从事情角度来看: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 
1)看社戏  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  
    2)开头写了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捉虾等有趣的乡间生活。结尾写了六一公公送豆。  
    3)详写的是: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 略写的是随母归省、钓虾放牛、六一送豆。因为从题目来看课文主要写看社戏,与此关系紧密的详写,关系不大的略写。这样写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中心意思。我们写作也应该这样围绕中心去选材。       
4)三个部分:  
    一、(1— 3段)盼看社戏; 看戏前     二、(4-30段)去看社戏; 看戏中     三、(31—49段)怀念社戏。看戏后 
看戏中:(4—16)看戏前的曲折  (17—21)看戏时的情景  (22—30)看戏后的欢乐 
 (以上从多角度概括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来筛选信息。)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讨论明确:“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这是还未当家的已嫁女儿的一般情况;“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母亲的情况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儿,“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 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  
答: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3、为什么说平桥是我的乐土,具体表现有哪些? (1)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2)“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3)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4)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4、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 
答:(1)看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2)这样写既烘托了“我”看戏前的急切心情,又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岩。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师:这篇课文中,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师补充:本篇题为“社戏”,为什么要写在平桥村的乐事?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交代看戏的缘由、时间和平桥村的地理环境,小伙伴们的亲密、友好,乡间农民的勤劳、善良,为后文写看戏及偷豆等内容作铺垫。) 
五、拓展延伸 
师:美美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生发言交流。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师结束语。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那是因为:

(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巩固练习
(可提示详细出处或加附页)
七、布置作业:预习第二部分,初步体会夏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 
板书提纲
八、板书设计            社戏 
       一、(1— 3段)盼看社戏; 看戏前     二、(4-30段)去看社戏; 看戏中     三、(31—49段)怀念社戏。看戏后 看戏中:(4—16)看戏前的曲折  (17—21)看戏时的情景  (22—30)看戏后的欢乐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社戏》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