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案网

www.xinjiaoan.com

教案查询:
托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节日教案
季节教案
小一教案
小二教案
小三教案
小四教案
小五教案
小六教案
初一教案
初二教案
初三教案
高一教案
高二教案
高三教案
班会教案
更多
课本查询: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
范文查询:
合同
申请书
各类稿件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演讲稿
主持稿
心得体会
办公文秘
致辞讲话
导游词
祝福语
工作报告
条据书信
更多
作文查询:
读后感
观后感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节日作文
日记作文
书信作文
题材作文
话题作文
作文素材
作文指导
文学阅读
更多
百科查询:
星座运势
美食推荐
旅游攻略
地方特产
热门影视
健康养生
儿童教育
生活技能
口才提升
逃生急救
安全知识
礼仪知识
节日知识
理财知识
更多

六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新教案网 收藏 点赞 分享
六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六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这一文体了。

  2.学习第一则寓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哪位同学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又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l.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

  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②“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④“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学生练说)

  4.交流。(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则寓言。

  2.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四、总结

  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寓”字第10笔是“竖”。“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遂”里面“点、撇”不要丢掉。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生依据注释自读短文,理解词句,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寓意。教师讲解有关古汉语知识,帮助理解句意。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探究活动

  召开一次古代寓言故事会。

  1.讲故事,明事理。

  2.学习文言文。

  3.根据故事,想象意境,绘制图画,帮助理解。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六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