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  时 | 
总 2  课时 | 
课型 | 
讲读 | 
| 
第  2 课时 | 
| 
教学目标 |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 
重  点 |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 
| 
难  点 |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 
| 
教学准备 | 
背景材料 | 
| 
教学方法 | 
朗读法 | 
| 
板书设计 | 
人物-------品质-------写法 | 
| 
教     学     过     程 | 
教学修改、反思 | 
一、继续第一课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并加以小结。 
二、引导学生继续探讨课文内容:  
文章除描写了自己见父亲买橘的“背影”而落泪的情景外,还描述了自己另外两次“落泪”的情形。这两次落泪尤其是最后一次是由于什么原因?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加以总结。 
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这一次掉泪,引出父亲的在文中为数不多的重要话语:“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略。”  
父亲的这几句话表达了丰富的感情。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劝慰,也流露了父亲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时,也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深处不甘受命运摆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宽解、自求振作的复杂心情。  
后一次的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的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是在离开父亲两年多的“现在”。两年前车站离别时的'情景还如在目前,“背影”的触动和震撼使自己在生活工作之外,更多了对日渐苍老的父亲的挂念,这种挂念且与日俱增;而忽然之间读及父亲的来信,父亲言语平淡中流露出的无奈和凄惶,让作者从无形联想及当年车站月台上“背影”的有形,于是,思绪万端,无以为报、无力回天、无可奈何等情感涌上心头,所以流泪也就无法避免了。  
三、简单小结:这样说来,通过父亲的“背影”来勾连情节,贯穿本文始终的情感可以分析为两个方面:  
(1)父亲对儿子的万般体贴关爱;  
(2)儿子对父亲的真切理解和真诚感激。  
那么,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能不能这样进行概括?(真情真感真文 ) 
四、我们所读的这篇文章曾经使很多人读之落下感动的泪水,并且在第一阶段读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在此,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原因,这样真切感人、催人泪下的情感到底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在这儿,请同学们先来观看一场同学们的表演。 
人物:请一和父亲的身形相似的学生来进行表演。 
道具:两张桌子。一张为铁道,一张为月台。 
表演:让一个学生先坐在桌子上,慢慢探身下去,再走几步,缓缓爬上月台。 
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看,然后找出文中这一情节的语句。自己加以朗读,仔细体会。 
再请一朗读较好的同学有表情朗读这一段内容,另一同学再表演一遍,其他同学仔细感受。 
就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情景,自由进行讨论,发表你的看法:你有什么感受? 
3.在同学有所感有所言之后,提出以下问题:①这段描写有没有什么华美的语句?②有没有用什么特别的技巧、方法?③你觉得理解困难吗?④你觉得描写困难吗?⑤如果在你的生活中也出现这样的情形和过程,你能描写出来吗?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这篇文章为什么能使人感动的原因。 
①朴实无华的语言  
②客观写实的白描  
③细致入微的细节  
④事情的真实  
⑤观察的仔细  
⑥情感的真挚  
再读课文,体会本文在写法上的一些特点。 
小结: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们知道:好文章并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语言,只要你平常善于观察,善于体会,就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来。学了这篇课文后,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表现生活中的真情的作文。比如:父爱、母爱、友谊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