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案网

www.xinjiaoan.com

教案查询:
托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节日教案
季节教案
小一教案
小二教案
小三教案
小四教案
小五教案
小六教案
初一教案
初二教案
初三教案
高一教案
高二教案
高三教案
班会教案
更多
课本查询: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
范文查询:
合同
申请书
各类稿件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演讲稿
主持稿
心得体会
办公文秘
致辞讲话
导游词
祝福语
工作报告
条据书信
更多
作文查询:
读后感
观后感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节日作文
日记作文
书信作文
题材作文
话题作文
作文素材
作文指导
文学阅读
更多
百科查询:
星座运势
美食推荐
旅游攻略
地方特产
热门影视
健康养生
儿童教育
生活技能
口才提升
逃生急救
安全知识
礼仪知识
节日知识
理财知识
更多

鲁教版九年级下册《触龙说赵太后》教案汇编

新教案网 收藏 点赞 分享
鲁教版九年级下册《触龙说赵太后》教案汇编

微信扫码分享

鲁教版九年级下册《触龙说赵太后》教案汇编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之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掌握文中尊称与谦称。掌握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的词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结合上下文揣摩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

  3.分析人物形象,赏析曲折委婉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疏通、评判、翻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父母应为子女作长期打算的道理,明白溺爱的危害性。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和句式。

  难点:对触龙曲折委婉的劝谏语言的理解。

  解决办法:让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和句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层背诵课文第三段。领悟触龙的劝谏语言。教师要介绍作品背景材料,对课文涉及的文言知识要点拨、归纳。

  学生活动设计

  1.借助课文注释与工具书自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激发兴趣,加深理解。

  3.制作文言词语、词类活用以及文言知识卡片,积累文言知识。

  4.讨论课文层次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评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

  讨论触龙的劝谏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

  本单元已经学过两篇“谏说”类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篇文章的主人公在“谏说”方面各有特色,均取得了成功。烛之武善于抓住矛盾,分析利弊,逐层深入,正反剖析;而邹忌则善于以事设喻,以小见大,类比推理。这都是因为他们能够从“谏说”对象的利益、心理出发,统观全局,并且具有很高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谏说”类的文章《触龙说赵太后》,看看触龙的“谏说”又有什么特点,是如何说服赵太后的。

  2.背景及人物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继位,因年小故由赵太后(即赵威后)执政。此时,秦见赵新旧交替,国内动荡不安,以为有机可乘,便发兵攻赵。赵向齐求救,而齐则要赵让孝成王之弟(赵太后最小的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方才出兵。赵太后溺爱小儿子,坚决不肯让长安君去做人质。于是触龙出面劝说赵太后,终于使她同意让长安君去做人质,齐国才出兵救赵。

  赵太后,赵惠文王之妻赵威后。惠文王死后,孝成王年幼,威后执政。《战国策•齐策》中记载了赵威后问齐使的一段对话,她先问齐国的年成和百姓,然后才问齐国国君,并对齐国两个贤士不被重用,一名孝女没有受到敬重要深表不满,体现了她以民为本的政治见解和积极用士的精神,是个开明君主。这是她最终接受触龙劝谏的思想基础。

  触龙,赵国的大臣,担任左师。他年龄大、资格老、关系深,有丰富的人生经验,目光长远、对赵国忠心耿耿,这也是他劝谏成功的基础。

  3.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强(qiǎn)谏 心唾(tuò)其面 揖(xū)之 有所郄(xì)

  恃(shì)辇(niǎn) 耆(shì)食 不肖(xiào) 没(mò)死 沟壑(hè) 媪(ǎo) 持其踵(zhǒng) 挟(xié)重器

  膏腴(yú) 百乘(shèng)

  (2)注意以下句子的诵读停顿

  日食饮/得无衰乎 太后之色/少解 年/几何矣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则/为之/计深远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尽量读出一些味道。

  提示:第一段太后的话,要读出恼怒、严厉;第二段触龙的话要读得恳切、舒缓;第三段触龙的话,求职要读出影射之味,“甚于妇人”要读得风趣,“老臣窃以为”要读得轻松,“则为之计深远”要读得深沉,“岂非”要读得肯定。第四段触龙的话要读得从容、深沉,表现出忧虑。

  5.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1)古今异义

  “用事”:执政。“丈夫”:男子。“徐趋”:小步快走。“疾走”:快跑。“百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没死”:冒着死罪。“至于赵元为赵”:到了……的时候。

  (2)通假

  “耆”通“嗜”,“反”通“返”,“奉”通“俸”。

  (3)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质于齐”(做人质)

  使动用法:“没死以闻”(使闻),“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地位尊贵)

  动词用作名词:“其继有在乎”(继承人)

  (4)句式

  “日食饮得无衰乎”(该不会……吧)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难道不是……吗)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凭什么……)

  (5)尊称与谦称

  完成课后练习三,然后加以整理。

  (6)一词多义

  完成课后练习二“质”“及”“甚”“少”“异”“为”。

  补充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才)

  乃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却)

  赵氏求救于齐 (向)

  于 和于身也 (在)

  甚于如人 (比)

  6.扩展

  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切忌望文生义。古今词义的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范围扩大。例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一般江河。

  2.词义范围缩小。例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则缩小仅指夫妻中男的一方。

  3.词义的转移。例如“是”古代的意思是跑,而现在转为行走。

  4.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谤讥”是中性词,而现在则为贬义词。

  5.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在是一个双音合成词。例如“地方”“至于”。

  7.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

  附:板书设计

  说的原因

  说家常

  说 说的内容

  说爱子

  说的结果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分析课文内容,赏析劝谏艺术

  1.在“说的原因”一段中哪几个字突出了赵国面临的危机?

  一个“新”字,表明赵国国内正处新旧交替之际,局势不稳。一个“急”字突出了秦趁虚而入的急切。一个“必”字表明齐国要求长安君为人质的坚决。一个“乃”字强调了出兵的必要条件。

  2.大臣强谏后,太后的语言中哪个字突出表现了她的固执任性、蛮横专断?在全段中起什么作用?

  “必”字充分表现了太后固执任性、蛮横专断的性格。这个字照应了前面齐国条件中的“必”字,立刻使矛盾尖锐化。

  3.触龙在说家常中说了哪几层意思?在说太后中起什么作用?

  说了四层意思:谒见目的,问起居,问饮食,谈养生。作用是缓和气氛,消除太后戒心。

  4.理解性背诵课文第三段,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1)左师公说爱子的主旨是什么?

  (2)哪些话是为这个主旨伏根的?

  (3)哪些话反激出这个主旨?

  (4)哪些话论述了这个主旨?

  5.这段话骨子里是批评太后不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的,为什么太后乐意听下去,并且接受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的?

  这是因为触龙能体贴太后对幼子溺爱的心情,先从为自己幼子求“补黑衣之数”入手,影射长安君,从感情上让太后产生共鸣;然后又借燕后作反衬,激赵太后的反驳,顺理成章地提出主旨;接着又设身处地进入角色,与太后一起动情回忆疼爱燕后的情景,使太后完全接受了道理。

  6.如果说前面触龙还是曲折迂回、旁敲侧击的话,第四段就直接阐明观点了。说说这一段是分几层讲的?

  第一层提出两个“有在者乎”的历史事实,欲擒故纵。第二层分析“无有”“不闻”的原因,得出规律。第三层水到渠成,类比长安君,批评赵太后,一针见血,击中要害。第四层巧妙地归结到“爱子”这个话题上,刚而转柔,使太后深受感动而醒悟。

  7.本文善于用精当的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心理变化,试找出反映太后心理变化的细节描写。

  “盛气而揖之” “太后之色少解” “笑曰”

  二、总结、扩展

  本文是《战国策》中写谋臣巧谏成功的最佳篇什之一。其所以能干载传诵,历久不衰,就在于它富有永远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和发人深省的思想启迪。本文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善于用轻松细致的笔触,描写人物委婉亲切的说辞,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古文观止》对《触龙说赵太后》评曰:左师悟太后,句句闲语,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人。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

  课文鼓励子女培养独立奋斗、创业立功的自立精神,而不应依仗父母财产权力的荫庇坐享其成的重要思想,这一点对今天也有深刻的启迪。

  三、布置作业

  1.阅读《古文观止》中选自《战国策》的《赵威后问齐使》。

  2.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课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谒见目的

  问候起居 缓和气

  说家常

  问候饮食

  解说养生

  说太后 说补卫 将心比心

  说燕后 智用激将

  点主旨 说辞之纲

  说爱子 忆送别 设身处地

  摆史实 欲擒故纵

  得规律 水到渠成

  批大后 击中要害

  归“爱子”刚而转柔

  资料库

  一、译文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忙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公开对左右近臣说:“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我一定唾他一脸!”

  左师触龙愿意去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做出快步走的姿势,慢慢地挪动着脚步,到了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脚有毛病,竟不能快跑,很久没来看您了。我私下原谅自己呢。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辇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近来很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左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材;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递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摸住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一直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他们的后人还有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左师公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却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不如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

  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二、背景材料

  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由太后执政。赵国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赵太后刚刚执政,国内动荡不安。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国势已大不如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显然,靠自身的力量赵国决不是秦国的对手。所以,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较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按当时的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

  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问者言之凿凿,步步进逼,对者狼狈不堪,嗫嚅语塞。赵威后从此青史留名。但在这篇课文中,她却表现出溺爱子女、甚至蛮横不讲理的一面,完全不像一个开明君主的样子。这说明统治者的子女观并不绝对地与个人品质有关,而是与社会制度和当时的社会文明程度有关。

  三、补充注释

  1.关于“触龙”

  触龙,人名,《战国策》的各种传本均作“触詟”,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杂志二》曾据《史记•赵世家》等史料订正为“触龙”,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战国策》残本记此事均作“触龙”。另外,有人认为“触龙”后还有“言”字,因尚有不同看法,故未取。

  2.关于“质”

  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常常由几个国家结盟,共同对付另外的一个或几个国家,结盟的凭据就是派王子或世子到别处或别国作抵押,叫“质”或“质子”。

  3.关于“盛气而揖之”

  据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杂志二》,“揖”是“胥”字之误。因为在隶书中“胥”字作“”,因讹而为“”,后人又加“扌”,误作“揖”字。赵太后也不会对大臣作揖,尤其是在“盛气”的时候。“胥”为“等待”义。这一点,也已为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战国策》所证实。

  4.关于“三世以前”和“赵之为赵”

  赵国是从赵烈侯一代称侯立国的,经过赵敬侯、成侯、肃侯,到赵武灵王时始称王,然后传至惠文王,再传至孝成王。文中所说的“三世以前”,是指赵肃侯时代,即赵国未称王的时代;“赵之为赵”,则指赵烈侯开国之时。

  四、《古文观止》对本文的总评

  左师悟太后,句句闲语,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

  五、读《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吴小如)

  这个故事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当时赵惠文王刚死,孝成王初即位,因年纪太轻,故由太后执政。故事中的赵太后,《战国策》里也称“威后”,就是惠文王的王后,孝成王的母亲。秦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定,孝成王又年少无知,认为有机可乘,于是遣兵将“急攻之”。故事的第1段就从这里写起,长安君是诸侯国的贵族公子的封号。他是赵太后最小的儿子,是孝成王的幼弟,当然受到母亲的溺爱。“老妇”,是赵太后自己的谦称。这篇文章的主要矛盾在于太后的溺爱少子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坚决不肯让长安君到齐国去做人质(这在战国时代已形成一种制度,主要由于即使是盟国之间彼此也不够信任,才用以人为质的办法来巩固联盟),以至于发展到不讲道理的地步。一方面见出赵太后“新用事”的威权,一方面也看出当时赵国形势的危急。作者有意识地把这场“戏”摆在矛盾的焦点上来写,使文章波澜起伏,也使读者的心弦被绷得紧紧的。短短的几行文字写出了故事的起因,但作者写得简括、明确。一个“新”字,一个“急”字,用字很恰当。而齐国的“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和太后的“老妇必唾其面”,两个“必”字就活画出这人为的矛盾几乎已达到无法统一的地步。故事一开头,矛盾的主要方面似乎是赵太后;而太后的对立面乃是下文即将出场的左师公触龙。我们在这篇故事中,主要就是看触龙使太后的思想转变,矛盾的主要方面逐渐转化到触龙方面来,从而得到统一。第2段看似娓娓闲谈,实际是触龙同太后在解决矛盾上的正式交锋的第一个回合。左师公的战术是这样的:首先要使自己的谈话出乎太后意料之外;其次,要用闲话拖长交谈的时间,来缓解太后的“盛气”;更重要的是,利用自己年龄大、资格老、关系深等种种有利因素,从本身的体衰多病说起,以同病相怜的切身体会来打动太后。既说他“愿见”太后,则太后必以为是来劝说自己放走小儿子远离国土、入质齐国的,所以先做了精神准备,以“盛气”凌人的态度等着对方来用唇舌交锋。而触龙却有意识地显出老态,“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根据礼节,大臣见国君时应“趋”行前进,即急走;“趋”字本身同“徐”字就有矛盾。作者偏偏把这两个有矛盾的词儿放在一起,来刻画左师公应当快走而走不动的神态。见面以后,先不说话就自我道歉(“谢”是谢罪的意思),说明自己不良于行,所以少来谒见;但对太后的健康又表示关切,仿佛再不来谒见太后就实在放心不下了。这一席话全出乎太后意料之外,太后早就准备好的全副精神武装根本没有用上。这实际上左师已取得了几分胜利,他不是“先声夺人”,而是用情感把太后给软化了。两人的对话很自然,但也并非毫无层次。由左师公的走路引起太后说她:“恃辇而行”,是由此及彼;然后左师又从饮食问起,从太后的“恃粥耳”又回到左师本人谈到本来饮食不香,结果靠轻微锻炼(每天走三四里路)来增强食欲,使身体得到好处,又是由彼及此。“老妇不能”,是指不能像左师那样靠走路来引起食欲。这样东拉西扯,终于“少解”了脸上的怒色。这一段并非空话。左师公是用同情、慰藉和关心的“将心比心”的感情来解除太后的精神武装,转变她无理可喻的错误态度的。我们不妨借用今天的说法,触龙是个真正会做思想工作的人。试想,从太后个人的角度来着想,她也有一肚子委屈。自己新死了丈夫,国家一摊子事情要等着自己去操心处理,偏偏最心爱的小儿子又成了关键人物;外交上强国虎视眈眈在出兵侵略自己的国家,危及自己的政权,而盟国的条件又如此苛酷;内政上,尽管自己掌了权,可是大臣们并不体谅自己,一味“强谏”,把局面搞得很僵。就在这时,触龙出现了,对太后却充满了同情,十分关心她的身体,并且现身说法,告诉她人老了要讲养生之道,希望太后多多保重。这时在太后心中,似乎觉得到底是年老旧臣对自己还比较体贴,而且说了半天并未涉及长安君的事,不由得精神上就放松了警惕。而太后的放松警惕却正是矛盾转化的契机,是左师公的胜利。

  第3段包括双方交锋的两个回合。从开头到“不若长安君之甚”是第二个回合,后面才进入第三个回合。触龙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入宫当禁卫军的要求很容易引起太后的错觉。第一,她以为左师公是为自己的小儿子来“走后门”的,不是为长安君;第二,她感到这个年老的大臣跟自己的想法相同,两人有共同语言,都疼爱小儿子,不但应该彼此互相关切,而且简直是“志同道合”了。这就不仅使太后放松警惕,而且还对左师公表示同情。这一节的妙处,是太后自己上了钩而不自觉,竟于无意中把矛盾的焦点所在从自己口中说了出来。关键乃在于左师摸透了太后的心理,用父亲疼爱小儿子的心情翻转来引起了太后的关注和同情。太后既把左师引为知音同调,所以由“盛气而揖之”而脸色“少解”,最后竟然情不自禁的“笑”了。作者的刻画真是细腻而深刻。但这时触龙仍故意说反话,意思说你不要以为你疼爱儿子,其实你更疼爱女儿。太后当然不同意,赶紧声明:“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说到这儿,事实上已接触到矛盾本身,可太后却并未觉察。左师公的迂回战术已取得包抄性的胜利。按照读者的一般想法,以为下文总该说到长安君了,谁知偏不然。是作者在故弄狡狯吗?不。这恰恰是文章的精彩而深刻的地方。

  在这一段的后一半即第三个回合,有两个地方需要略加解释。一个地方是母亲送女儿出嫁“持其踵为之泣”应怎样理解,另一个是“必勿使返”的道理何在。“持其踵”有二说:一是居者送行者,居者匍伏于地,持行者之踵而泣,表示舍不得而挽留的意思;但作为母亲,似不宜伏地持女儿脚踵,这里面有个尊卑的等级关系。另一说是女儿登车之后,母亲立于车下,古代车身甚高,车下的人正好可以抱持车上人的脚踵。同样表示舍不得让女儿离开的意思。这里我们姑且后说。“勿使返”,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的公主嫁到另一诸侯国做王后,只有因废黜而被逐,或丈夫的国家灭亡了,才不得已而返回娘家。所以赵太后祈祷自己的女儿千万不要回来,意思是她在燕国不仅做皇后,而且丈夫死了还可以做太后,同时国家也越来越兴旺,她在燕国可以永远受到尊重。左师公谈到太后爱女儿的一段话,实际上也仍旧出乎太后的意外。这个意外是,居然她自己没想到原来所更疼爱的倒是女儿而非小儿子。而左师公既把道理讲明,太后也不得不承认事实确是如此。左师公这段话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太后对女儿的前途是有长远考虑的;二、从对燕后的态度看,太后是深明大义,懂得是非,很讲道理的;三、事实证明,父母疼爱子女并非一味溺爱,而且就拿赵太后本身来说,也有不溺爱的时候:既有不溺爱的方式方法,更有不溺爱的对象──自己的女儿燕后;四、太后对燕后并非没有亲子之情,只是从长远考虑,使理智战胜了感情。凡此种种,恰好与溺爱长安君形成鲜明对照。而造成这个鲜明对照的并非别人,恰好正是太后自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样的说服力最强,也最容易打通解不开扣儿的人的思想。所以进行到这一回合,太后已经立于必败之地,矛盾眼看着就解决了。

  最后一段也是双方交锋的最末一个回合。赵太后完全被说服,不折不扣地接受了触龙的劝告。但这一段从文章设计上讲,是用的欲擒故纵手法。读者会想,笔锋该转到长安君身上来了吧?谁知左师公仍没有点明主旨。岂但没有说到长安君,反倒把笔荡开了。先说到“三世以前”,然后说到赵由三家分晋自成一国开始成为赵国的时候,甚至说到其他诸侯各国。话题愈说愈远,仿佛不着边际。但说得范围愈大却扣题扣得愈紧。从广泛举例中终于得出一条必然规律:即作为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国君的如果不让他的子孙为国家出力,只是坐享其成,利用其特权享受挥霍,如果他不是王位的继承者而只是作为旁系的贵族公子,那他迟早会丧失了封爵和土地,被剥夺了特权,降而成为非贵族,甚至触犯刑律,断绝子嗣。而目前太后对于长安君的一切“照顾”,也蹈了前人覆辙,因过分溺爱而在将来自己死后终不免使她最心爱的儿子遭到更为严重的不幸后果,“虽曰爱之,其实害之”,反而把他的前途给葬送了,这究竟是爱他呢,还是让他自食苦果?如果目前能使长安君“有功于国”,那么他就不是只享受特权而不付出代价的人,也算对赵国有了贡献,将来就能立住脚跟,可以“自托于赵”了。这才是真正为自己最疼爱的孩子做出的长远打算。这些话,如“一旦山陵崩(指太后去世),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实际上在前面已有了伏笔,那就是触龙替自己儿子求情时说的“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可见触龙并不是真心为小儿子“走后门”,而是将己心比人心,用现身说法的办法来促使太后自己从溺爱中清醒过来。读者如果只从字面上看问题,那就不仅埋没了左师公的巧妙策略,也辜负了作者在艺术构思上的苦心孤诣了。然而这欲擒故纵的说理方式巧妙地打中了对方要害,赵太后也不是个不懂政治的糊涂女人,因此不等左师公把话说完,就痛痛快快地答应了,而且表示长安君的一切都由以左师公为代表的大臣们去处理、支配。矛盾既已解决,文章也就戛然而止。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之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下列词语:趋、谢、曾、恃、崩、恣、约、乘、贱息、不肖、没死、丈夫。归纳下列词语的义项:质、及、甚、少、异、为、于、乃。

  2.掌握文中尊称与谦称。

  3.掌握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二)能力训练点

  1.进一步训练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

  2.进一步训练结合上下文揣摩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

  3.训练分析人物形象,归纳文章中心的能力。

  4.提高对曲折委婉的语言艺术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认识父母应为子女作长期打算的道理,明白溺爱的危害性。

  2.感悟触龙的忠诚与处事能力。

  (四)美育渗透点

  1.体悟赵太后与触龙君臣对话中人情、人性美。

  2.感受触龙说赵太后的辞令美。

  二.学法引导

  1.本文细节生动,语言形象,故事性强,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复述主要情节。

  2.在复述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翻译课文,可以译全文,也可只摘译难句。如“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等。译文可以不强求一致,但必须直译。

  3.由翻译引起的词义辨析应引导学生进行词语整理和积累。哪些是一词多义,哪些是古今异义,哪句话成分有省略……都不能不记录下来,以备后查。在这一过程中,抽时间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

  4.教材要求背诵的第三段也是本课赏析的重点部分,因此背诵和赏析可以结合起来完成。此前应让学生再读一次课文,可以分角色朗读,活跃气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和句式,熟读背诵课文第三段。

  难点:对触龙曲折委婉的劝谏语言的理解。

  解决办法:让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和句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层背诵课文第三段。领悟触龙的劝谏艺术。教师要介绍作品背景材料,对课文涉及的文言知识要点拨、归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文章语言通俗易懂,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课文,并简略介绍背景材料,对文句稍加点拨,使学生通过自学课文既受到如何学会自立的教育,又吸收游说语言艺术的营养,同时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用法,了解句式特点,并背诵文章第3段。

  2.这篇历史散文学习的重点在于体味游说四个回合中透过人物的言语表情所展示的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学生通过自读,若能改写成现代汉语,把原文字里行间隐含的心理奥秘破译出来,对提高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和思维延伸能力都有裨益。

  3.有兴趣和有条件的话,可在前面两项活动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把课文改成剧本,推选学生表演。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2.理解文言词语、句式及词类活用的情况,掌握文中尊称、谦词。

  (二)整体感知

  1.导人新课

  本单元已经学过两篇“谏说”类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篇文章的主人公在“谏说”方面各有特色,均取得了成功。烛之武善于抓住矛盾,分析利弊,逐层深入,正反剖析;而邹忌则善于以事设喻,以小见大,类比推理。这都是因为他们能够从“谏说”对象的利益、心理出发,统观全局,并且具有很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谏说”类的文章《触龙说赵太后》,看看触龙的“谏说”又有什么特点,是如何说服赵太后的。

  2.关于《战国策》

  本文选自《战国策》,关于战国策有关知识,上一课刚学过,可以指名学生对该书作评价以巩固复习。

  3.背景介绍

  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由太后执政。赵国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赵太后刚刚执政,国内动荡不安。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国势已大不如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显然靠自身的力量赵国决不是秦国的对手。所以,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较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按当时的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

  4.速读全文,围绕“说”字理解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点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的题文关系是:题目是全文记叙的中心事件;题眼是:“说”。全文围绕一个“说(shuì)”字展开:

  游说原由:赵太后不肯让幼子为人质

  游说准备:以闲谈消除太后戒心(第一回合)

  游说迂回:为子求职引起太后兴趣(第二回合)

  游说包抄:肯定太后对女儿前途能够深谋远虑(第三回合)

  游说强化:以史为鉴由太后抉择(第四回合)

  游说成功:太后答应让幼子为人质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投影: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强(qiǎng)谏必唾(tuò)其面揖(yī)之有所郄(xì)恃(shì)

  辇(niǎn)耆(shì)食不肖(xiào)没(mò)死沟壑(hè)

  媪(ǎo)持其踵(zhǒng)挟(xié)重器膏腴(yú)百乘(shèng)

  (2)注意下列句子的诵读停顿

  日食饮/得无衰乎太后之色/少解年/几何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则/为之/计深远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尽量读出人物的.心理。

  点拨:第一段太后的话,要读出恼怒、严厉;第二段触龙的话要读得恳切、舒缓;第三段触龙的话,要读出影射之味,“甚于妇人”要渎得风趣,“老臣窃以为”要读得轻松,“则为之计深远”要渎得深沉,“岂非”要渎得肯定;第四段触龙的话要读得从容、深沉,表现出忧虑。

  3.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对本文中的文言知识作分类归纳,教师巡视答疑指导。

  投影:

  (1)古今异义

  “用事”:执政。“丈夫”:男子。“徐趋”:小步快走。“疾走”:快跑。“百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没死”:冒着死罪。“至于赵之为赵”:到了……的时候。

  (2)通假

  “耆”通“嗜”,“反”通“返”,“奉”通“俸”。

  (3)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质于齐”(做人质)

  使动用法:“没死以闻”(使闻),“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地位尊贵)

  动词用作名词:“其继有在者乎”(继承人)

  (4)句式

  “日食饮得无衰乎”(该不会……吧)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难道不是……吗)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越”(……凭什么……)

  (5)尊称与谦称

  完成课后练习三,然后加以整理。

  (6)一词多义

  完成课后练习二:“质”“及”“甚”“少”“异”“为”。

  补充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才)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却)

  赵氏求救于齐(向)

  和于身也(在)

  甚于妇人(比)

  5.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整体思路。

  本文通过触龙劝说赵太后以幼子为齐国人质,让齐国出兵解赵国之围的故事,说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令其吃苦创业,方为上策的道理。触龙能言善辩,精通“游说他人,攻心为上”的谈话策略,使游说的动机、方法及效果高度一致。

  文章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既交代赵国面对的严重形势,又突出太后的短见、固执,为触龙的“说”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5段)

  第一层(第2-4段)写触龙用迂回的办法劝服赵太后。先言己年老力衰,再言“爱子”之情,最后才言及正题,归结为太后“为长安君计短”,使太后自然而然接受新意见。

  第二层(第5段),写长安君为质的结果。

  (四)总结扩展

  1.(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触龙劝谏的全过程。先言“说”的前因,再详写“说”的过程,最后交代“说”的结果。“说”字贯穿全文始终。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和蛮横固执、爱子心切的赵太后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2.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切忌望文生义。古今词义的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词义范围扩大。例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一般江河。

  ②词义范围缩小。例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则缩小为仅指夫妻中男的一方。

  ③词义的转移。例如“走”古代的意思是跑,而现在转为行走。

  ④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忌讽齐王纳谏》中“谤讥”是中性词,而现在则为贬义词。

  ⑤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在是一个双音合成词。例如“地方”“至于”。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体味触龙的劝谏艺术。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课文内容,把握主题。

  2.学习触龙抓住对方心理,设身处地,曲折委婉地劝谏的语言艺术。

  3.当堂背诵课文第三段。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在“说的原因”一段中哪几个字突出了赵国面临的危机?

  [点拨]一个“新”字,表明赵国国内正处新旧交替之际,局势不稳。一个“急”字突出了秦趁虚而入的急切。一个“必”字表明齐国要求长安君为人质的坚决。一个“巧”字强调了出兵的必要条件。

  2.大臣强谏后,太后的语言中哪个字突出表现了她的固执任性、蛮横专断?在全段中起什么作用?

  [点拨]“必”字充分表现了太后固执任性、蛮横专断的性格。这个字照应了前面齐国条件中的“必”字,立刻使矛盾尖锐化。

  3.触龙在说家常中说了哪几层意思?在说太后中起什么作用?

  [点拨]说了四层意思:谒见目的,问起居,问饮食,谈养生。作用是缓和气氛,消除太后戒心。

  4.理解背诵课文第三段,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让学生在理解中背诵)

  (1)左师公说爱子的主旨是什么?

  (2)哪些话是为这个主旨作铺垫的?

  (3)哪些话反激出这个主旨?

  (4)哪些话论述了这个主旨?

  5.这段话骨子里是批评太后不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的,为什么太后乐意听下去,并且接受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

  [点拨]这是因为触龙能体贴太后对幼子溺爱的心情,先从为自己幼子求“补黑衣之数”入手,影射长安君,从感情上让太后产生共鸣;然后又借燕后作反衬,激赵太后反驳,顺理成章地提出主旨;接着又设身处地进入角色,与太后一起动情回忆疼爱燕后的情景,使太后完全接受了道理。

  6.如果说前面触龙还是曲折迂回、旁敲侧击的话,第四段就直接阐明观点了。说说这一段是分几层讲的?

  [点拨]第一层提出两个“有在者乎”的历史事实,欲擒故纵。第二层分析“无有”“不闻”的原因,得出规律。第三层水到渠成,类比长安君,批评赵太后,一针见血,击中要害。第四层巧妙地归结到“爱子”这个话题上,刚而转柔,使太后深受感动而醒悟。

  7.本文善于用精当的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心理变化,试找出反映太后心理变化的细节描写。

  [点拨]“盛气而揖之”一“太后之色少解”一“笑日”

  8.讨论归纳本文的表现手法及触龙的游说艺术

  (1)情节跌宕起伏

  触龙入见太后,太后盛气揖之,剑拔弩张,矛盾一触即发。但出人意料,触龙只字不提人质,却谈身体状况,养生之道,太后色少解;既而触龙又提出为幼子求卫土:之职的请求,似乎是来找太后“开后门”来了;言谈中太后觅得知音,转怒为喜,并不由自主提出爱长安君甚于爱燕后;接着触龙一番表扬,已使太后为自己在长安君为人质问题上的短识而惭愧;然后又荡开一笔,写触龙大谈诸侯溺爱子女的恶果,巩固了游说战果,终使赵太后被说服。情节尺水兴波,扣人心弦。

  (2)说理正反对比

  本文谈话的中心是父母如何对待子女,触龙的观点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正面说理:①令贱息舒棋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使其自主。②太后爱燕后,常祝之:“必勿使反。”反面说理:赵先主及同时代各诸侯之后嗣,位尊无功,奉厚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以至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在两相对比的基础上,置赵太后于何去何从的抉择之中,触龙一句“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如重锤击鼓,振聋发聩,使赵太后猛然醒悟。

  (3)游说攻心为上

  触龙游说,攻心为上。开始一番闲聊,起到了托长交谈时间,缓和谈话气氛的作用。接着提出为子谋职的请求则声东击西,彻底消除太后的戒心,营造了良好的淡话气氛。表扬太后为女儿深谋远虑,是为了树立太后的自信心,使她感到自己更能为长安君深谋远虑,最后摆出两条道路让太后选择,把主动权交给对方。可见触龙的游说语言艺术炉火纯青。

  (4)运用伏笔回锋

  触龙言及自己为儿子谋划时说“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不经意处,伏下一笔,“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则回锋相照应,文章细针密线,构思精巧。

  (三)总结扩展

  [总结]

  公元前266年,赵惠王死了,接任的孝成王年纪尚小,国政暂时由赵太后掌管。秦国看到赵国困难重重,欲乘机进犯。赵国只好向齐国求救,齐王却提出拿孝成王的弟弟长安君做人质。长安君是赵太后的掌上明珠,太后执意不肯让他去。面对垂帘听政而又爱子情切不能忍痛割爱顾全大局的妇人,进谏必须讲求策略。当时,赵太后闻听触龙进谏,早已知道触龙必定是来劝驾。于是,她先摆出吐唾的架势,表明她的态度坚决。而触龙进门后,先避实就虚,说明自己此次不是来劝驾而是问安,大出太后意外。赵太后的第一道心理防线被击破,“色少解”,终于和触龙攀谈起来。触龙这时因势利导,又旁敲侧击,谈起了子女的问题,并“走起后门”,要求太后顾惜他的小儿子,流露出爱子情深的真情。太后似乎找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和知音,竟说道:“丈夫亦爱怜其少子。”到此,触龙已经用激将法让太后道出了真心话。“妇人异甚”,太后免提孩子的第二道心理防线又被触龙击破。然后,触龙立即抓住这个时机,趁势把话题转到正题。但此时他还是绝口不提人质的问题,而又采用了迂回曲折的方法,拿长安君与燕后进行比较,逐渐提出了“爱子情切”的真正问题是为子女以后的前途着想的命题。这时候,他便开始直陈利害,点明了赵太后爱子态度方法的不当。至此,太后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在触龙人情人量的分析上土崩瓦解,使她不由自主地说出“诺,恣君之所使之”。问题水到渠成地解决了。

  通观全文,触龙的进谏成功就在于他使用了避实就虚、移花接木、巧于迂回的方法。这种说辨的方法,可以使论敌的说辨意识丧失平衡,心理防线崩溃,最终使论敌不由自主地就范,从而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

  [扩展]

  文言实词词义判断六法

  (1)形训法。即运用形训,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2)声训法。即运用声训,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

  “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敝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敝,兵器也不锋利了。

  (3)相似法。即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涪正确的解释。如: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可从相应的“小流”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4)成语法。即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请看下面的例子: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B.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C.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

  D.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言听计从)

  从上面几个例子中,括号内成语中的加点词词义,我们平时是比较熟悉的,借助这些熟悉的词义,帮助我们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5)对文法。即在一些整齐的文言句式中,相对应的位置上往往是同义词或近义词,我们可以用其中一个已知的,推知另一个难懂词的词义。如: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通五经,贯六艺。

  C.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D.忠不必用,贤不必以。

  A中由“被”推知“见”也作“被”;B中由“通”推知“贯”也作“通”;C中由“慎”推知“敬”也作“慎”;D中由“用”推知“以”也作“用”。

  (6)语法法。即借助语法结构分析词义。如:

  A.烟涛微茫信请求

  B.楚王贪而信张仪

  C.信义著于四海

  A句中“难求”为谓语,“信”修饰“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可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B句中可以看出“信张仪”是个动宾结构,可断定“信”作“相信”讲。在D句中可以看出“信义”作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主语,由此可推知“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四)布置作业

  1.归纳巩固文言知识。

  2.反复阅读,熟练背诵第三段。

精选图文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鲁教版九年级下册《触龙说赵太后》教案汇编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