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案网

www.xinjiaoan.com

教案查询:
托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节日教案
季节教案
小一教案
小二教案
小三教案
小四教案
小五教案
小六教案
初一教案
初二教案
初三教案
高一教案
高二教案
高三教案
班会教案
更多
课本查询: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
范文查询:
合同
申请书
各类稿件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演讲稿
主持稿
心得体会
办公文秘
致辞讲话
导游词
祝福语
工作报告
条据书信
更多
作文查询:
读后感
观后感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节日作文
日记作文
书信作文
题材作文
话题作文
作文素材
作文指导
文学阅读
更多
百科查询:
星座运势
美食推荐
旅游攻略
地方特产
热门影视
健康养生
儿童教育
生活技能
口才提升
逃生急救
安全知识
礼仪知识
节日知识
理财知识
更多

《鹧鸪》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新教案网 收藏 点赞 分享
《鹧鸪》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鹧鸪》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鹧鸪

唐·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一、 作者简介

郑谷(849~911),字守愚,宜春人。晚唐诗人。僖宗光启三年(887)进士。曾任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因《鹧鸪诗》出名,人称郑鹧鸪。唐末退隐家乡,筑读书堂于仰山。改诗僧齐己《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为“一技开”,对体现“早梅”的主题,有点睛之妙,时人因称郑谷为“一字师”。曾与许裳、张乔、任涛等唱和酬答,号“芳林十哲”。今存《云台编》(又称《宜阳集》)。

二、注释

1、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因为它的啼声好像在说:“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唐代歌曲中就有模仿鹧鸪啼声的曲子,名为《鹧鸪词》。

2、烟芜:烟雾弥漫的荒地。

3、品流:等级,类别。

4、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

5、黄陵庙:祭祀娥皇、女英的庙。皇陵,山名,一名湘山,在今湖南湘阴县北,洞庭湖畔。相传娥皇、女英是唐尧的两个女儿,同嫁虞舜为妃。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赶至南方,也死于江湘之间。

6、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7、征袖:指游子的衣袖。征,远行。

8、翠眉:古时女子用螺代(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画的眉。

9、苦竹:竹的一种,笋味苦。

10、日向:一作“春日”。

三、译文

鹧鸪在温暖的烟雾弥漫的荒地上面嬉戏,只见它们五彩斑斓的羽毛那么整齐; 看它们的行动举止,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近。

天空阴沉雨水淋漓的时候,从巴丘湖,洞庭湖东南湖边的青草地上经过,黄陵庙花瓣飘落,只听鹧鸪的啼叫声音。

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听任泪水沾湿衣袖,美丽的女子刚一听到鸣叫,开口唱和一曲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

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叫声此起彼伏,同是不幸境遇的人们的情怀相交融,茂密的竹林丛中深处鹧鸪寻找温暖的巢穴,夕阳就要落山,带来悲凉的苦意。

四、诗歌赏析

1、颔联写出了怎样的`一种意境?渲染出怎样一种氛围?

参考答案:暮雨潇潇,落花纷纷,鹧鸪掠飞,哀鸣不已,此等景象营构成一种幽冷凄迷的意境,渲染出愁苦伤感、魂销肠迷的氛围。

2、“乍”“才”两个虚词,在表现力方面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游人闻鹧鸪哀鸣而泪湿衣袖,佳人刚开唱却哑然失声、低眉不语,“乍”“才”虚词,表现了鹧鸪衰音伤人之迅速,有力地烘托出鹧鸪蹄声的衰怨伤人。

3、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喻人,“鹧鸪”这一意象,主要表达的是诗人何种情感?

参考答案:鹧鸪啼声,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鹧鸪啼声抒发逐客游子羁旅乡思之愁。

4说出古诗词中“鹧鸪”的意象。

参考答案:古人感叹世路艰难,抒写离愁别恨,往往借鹧鸪啼声比兴。李白的诗《狱中览古》,诗人借《鹧鸪》这个意象抒发了当时昔盛今衰的感慨。其实,鹧鸪和杜鹃、鸳鸯、鸿雁等一样,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禽鸟意象。

鹧鸪是产于我国南方的一种珍禽,形似母鸡,头如鹌鹑,背腹部有黑白两色相杂,脚黄色。其鸣极似“行不得也哥哥”,因而成为迁客骚人所歌咏的对象。

鹧鸪作为一种意象,在送别诗中经常见到,借以渲染和烘托离愁别绪。如唐代张籍的《湘江曲》: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飞。末句写茫茫的白蘋遮住了远去的征帆,与鹧鸪的啼鸣动静相应,深深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和惆怅,给人以无穷的回味。鹧鸪叫声悲怨凄切,后多用“鹧鸪啼”“闻鹧鸪”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清代尤侗的《闻鹧鸪》:鹧鸪声里夕阳西, 陌上征人首尽低。遍地关山行不得, 为谁辛苦尽情啼。诗中写困顿不堪的征人在夕阳西下时,偏又听到了鹧鸪的啼鸣声,内心的感受可想而知。最难以忍受的还是前方的重重关隘,使人无法前行,而鹧鸪不知疲倦的啼鸣增添了征人的凄苦与惆怅。

鹧鸪喜爱雌雄对啼,因而也有诗人借鹧鸪来描写青年男女的情爱,象征爱情和美。

5、赏析首联“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参考答案:诗的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形貌特征。“暖戏烟芜锦翼齐”,是说这种鸟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又齐整。这种鸟与哪一种鸟比较相似呢?“品流应得近山鸡”,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近。这首诗除题目外,在诗中并无“鹧鸪”二字,但从首联的描写中,读者已经可以看出或者说猜出是咏鹧鸪,而不是咏蝉或孤雁之类了。

6、赏析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参考答案:以“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而“青草湖”“黄陵庙”更可勾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楚国诗人屈原遭谗去职,长期流浪于这一带,最后怀抱沙石自沉于汨罗江。黄陵庙即娥皇、女英二妃庙。相传帝舜南巡,死葬苍梧之山,二妃追寻至此,泪下沾竹,溺于湘江,后人在洞庭湖畔的黄陵山上立祠祭祖,这就是黄陵庙。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

这两句反复吟咏,似又像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喝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

7、赏析颈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参考答案:颈联紧承上句“啼”字而来。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拭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了。“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7赏析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参考答案:尾联又回到鹧鸪雌雄对啼上来。“相呼相应”既明写鹧鸪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像在叫“行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诗人吟咏鹧鸪,没有把主要笔墨用于描写它的形貌或摹拟它的叫声,而是着意表现它的叫声给人的感受,因而更为传神。

8.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是( B )

A.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B.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C.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D.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B )

A.“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一句刻画了鹧鸪声声哀鸣之景。

B.“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是律诗的颈联。

C.这首诗主要是写游子他乡看到一个感人的场面,而引起了无限的惆怅。

D.诗中鹧鸪就是游子的化身,这里运用了象征的修辞手法。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D 理解太实,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呢,这是值得想象和玩味的。)

A在首联中,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笔式的描绘,而是通过写鹧鸪的嬉戏,将它与山鸡类比,作了画龙点睛的勾勒。

B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花落”,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

C颈联从鹧鸪转到写人。诗人选择了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有力地烘托出鹧鸪蹄声之哀怨。

D尾联实写一群群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在浩瀚的湘江上回响,在“日西向”时,它们飞回苦竹丛中。

11.试分析本诗的写作特色。

参考答案:这首诗咏物能传其神韵,写景能渲染其凄愁氛围,属对炼句亦极工致,咏物抒情熔融合一,意蕴深远。

精选图文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鹧鸪》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