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案网

www.xinjiaoan.com

教案查询:
托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节日教案
季节教案
小一教案
小二教案
小三教案
小四教案
小五教案
小六教案
初一教案
初二教案
初三教案
高一教案
高二教案
高三教案
班会教案
更多
课本查询: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
范文查询:
合同
申请书
各类稿件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演讲稿
主持稿
心得体会
办公文秘
致辞讲话
导游词
祝福语
工作报告
条据书信
更多
作文查询:
读后感
观后感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节日作文
日记作文
书信作文
题材作文
话题作文
作文素材
作文指导
文学阅读
更多
百科查询:
星座运势
美食推荐
旅游攻略
地方特产
热门影视
健康养生
儿童教育
生活技能
口才提升
逃生急救
安全知识
礼仪知识
节日知识
理财知识
更多

高中课文《行行重行行》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案网 收藏 点赞 分享
高中课文《行行重行行》优秀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高中课文《行行重行行》优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诵读诗歌,品味情感,体悟诗歌蕴含的情感。

2、 学习如何表达相思之苦。

3、比较阅读,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中过古典诗歌从《诗经》《楚辞》一路走来,发展到东汉末年时,又一朵奇葩盛开在诗歌百花园中,即《古诗十九首》。它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诗歌本是没有题目的,后人以诗歌首句作为题目。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士子官场失意、游子思家以及思妇的怨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思妇诗。

  二、了解思妇诗。

教师问:思妇诗的内容。(有些学生认为是在外游子因思念妇人而写成的诗)

教师明确:所谓思妇诗, 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文人背乡离井,长期漂泊在外。这些文人或在仕途作无望的追求,或在异乡逃避政治的迫害,更渴求有爱情、家庭的温馨,以慰藉孤独而屈辱的心灵。以思妇之口写离别相思之情。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找同学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听一听有没有错误。

2.学生自读这首诗,找出重点字词和难点字词。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

行行重行行 又 与君生别离 活生生 相去万余里 距 各在天一涯 边

道路阻且长 充满险阻 会面安可知 怎么 胡马依北风 依恋 越鸟巢南枝 筑巢

相去日以远 一天天 衣带日已缓 宽松 浮云蔽白日 遮蔽 游子不顾反 回来

思君令人老 心情忧伤,形体消瘦 岁月忽已晚 尽头 弃捐勿复道 丢下

3.学生再读课文,根据对字词的理解,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大家都能看到诗歌中体现出来的思妇对远行在外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但这首诗除了写思念之情外,还有一丝幽怨。从“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可以看出女子还有对丈夫久别不归、滞留他乡的怨情。

  四、学习如何表达相思之苦。

1.教师:读诗歌,根据理解,给这首诗划分层次。

学生讨论,积极发言。

教师明确

①1、2句为第一层,这是思念的前提。“生别离”是活生生地分开,两个人有了深厚的感情基础,才会难舍难分,才会久别之后盼重逢。

②3——8句为第二层,这是从空间距离的遥远来写相思之苦。古人没有现代便捷的交通工具,相距越远,见面的机会就越小,思念就会越深重。

③9——14句为第三层,这是从分别时间的长久来写相思之苦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何况是相互离别的日子一天比一天久远呢。

④15、16句为第五层,丢开不要再说了,我还是多吃口保重身体吧。

2.最后两句,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你更赞成哪一种理解?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明确:无论哪一种理解,我们看到的是这个女子没有沉浸在思念中无法自拔,而是勇敢地走出来。

  五、比较阅读,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1. 阅读《青青河畔草》,其抒发的情感与《行行重行行》有何不同?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回答

教师明确:

《行行重行行》抒发的是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丈夫的深切思念和对丈夫久别不归、滞留他乡的怨情

《青青河畔草》感叹时光流逝,青春易老,渴望夫妻团圆,流露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柳色青青,正值青春年华的女主人公娇柔可爱、顾盼生情。荡子却远行不归,美好而有短暂的青春岁月也就只能一个人空虚寂寞的度过了。最后一句是思妇终于经受不住寂寞、相思的侵蚀,发出了“空床难独守”的感慨,这是对人情的呼唤,也是对人生价值的审视 。

2. 阅读《上邪》,其抒情方式与《行行重行行》有何不同?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回答。

教师明确:《上邪》是以誓言形式出现的情歌。明白如话,情感强烈,语气决绝,率真可爱。

《行行重行行》意蕴深厚,蕴婉含蓄。如巧用比兴手法,以“胡成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来说胡马和越鸟尚且还念乡土,难道丈夫就不思念故乡吗?诗中又以“衣带日以缓”写自己因思念之苦而一天天消瘦下去。

结语:舒婷说:“要是没有离别,还叫什么人生?要是没有痛苦,灵魂还有什么意义?”生离死别是人生的必修课,只有深切体会到离别之痛,我们才会更加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同学们,离别之痛是生活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会丰富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对生命有更深刻的感悟。同学们,面对离别,我们要放开心灵,平静情怀,大步向前。

六、作业:展开合理的想象,把这首诗改编成一篇散文。

比较阅读,方领真情

——评《行行重行行》教学设计

德州市第一中学 王海霞

李老师讲授的《行行重行行》,特点突出,给老师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在此我谈一下自己的浅见。

整堂教学李老师针对高一学生的特点,进行备课授课。在授课过程中,让同学们反复的读课文,品课文。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但我觉得其中最大的特点便是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一般说来是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课文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式的阅读,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比较,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有效方法?中学生在学习中,如经常采用比较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提高阅读效果?

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了厚重的文学知识,语文教学作为传播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载体之一,作为一门文学性与工具性并重的学科,它要求我们要做到博大、精深,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我们只有让学生多接触各种有益的文本,才能让学生在主体活动中逐渐地把言语作品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要素,形成言语能力,积累语文的素养,提高语文素质。比较阅读正是连接课内外的一座桥梁、一条纽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立足课本这一教学点,有意识的'引进一些与课本有关的课外知识,同课文内容进行对比阅读,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将触觉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又使学生从教师的引导中初步获得课外的知识,进而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知识积累的效果,使学生走出局限于书本的小语文,迈向天地广阔的大语文。在这一点上,李老师做的非常到位。她先用《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与《行行重行行》做比较,让学生去体会二者在抒发感情上的不同。然后又用十九首中的《上邪》,让学生分析它在表达方式上和《行行重行行》的不同。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思考,既让学生加深了对所学文本的认识,又拓宽了知识视野,达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同时运用比较阅读,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利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根上来,学生也能通过比较教学寻到足够的食物,吃饱吃好。再者,我们如果考虑的远一点,功利一点,对比阅读将对我们的学生以后练习高考题提供帮助。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理解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更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特点,掌握其规律。要善于比较,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在归纳概括、分析鉴别中强化阅读理解。同时对于思维能力的锻炼,写作能力的培养也不无裨益。当前,语文教学正处于一个过渡阶段,我们不能抱着老教材,死守旧方法,而要与时俱进,将新的教学理念巧妙引入旧的教材的学习中,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过去重分析讲解的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地感悟作品,让他们在自主的学习体验中获得美感,加深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引他们到“感受、体验、品味、领悟”的道路上来。因此,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感悟作品,让他们在自主地学习中体验学习的愉悦,这样,才能还语文的快乐给学生。

可以说对比阅读是李老师这一堂课的最大亮点,是值得大家借鉴学习的地方。

当然,每一堂课都有优缺点,都不可能白璧无瑕,李老师的课同样如此。比如,学生间的交流还比较少,讨论问题时间不够充分,以致不能完全发挥学生潜能等。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见,也希望大家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中课文《行行重行行》优秀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