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案网

www.xinjiaoan.com

教案查询:
托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节日教案
季节教案
小一教案
小二教案
小三教案
小四教案
小五教案
小六教案
初一教案
初二教案
初三教案
高一教案
高二教案
高三教案
班会教案
更多
课本查询: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
范文查询:
合同
申请书
各类稿件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演讲稿
主持稿
心得体会
办公文秘
致辞讲话
导游词
祝福语
工作报告
条据书信
更多
作文查询:
读后感
观后感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节日作文
日记作文
书信作文
题材作文
话题作文
作文素材
作文指导
文学阅读
更多
百科查询:
星座运势
美食推荐
旅游攻略
地方特产
热门影视
健康养生
儿童教育
生活技能
口才提升
逃生急救
安全知识
礼仪知识
节日知识
理财知识
更多

第十七课 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新教案网 收藏 点赞 分享
第十七课 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微信扫码分享

第十七课 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第十七课 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元末红巾军起义;明朝的建立;废除丞相加强君权;锦衣卫和东厂;八股取士;靖难之役;迁都北京。

通过对元末红巾军起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其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结束元朝在全国的统治中所起的作用。指导学生回答“明朝前期从哪几个方面加强君主的权力?”以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明太祖朱元璋到底是不是个好皇帝”,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

有一个故事,说是明朝时国子监祭酒宋讷某日独坐生气,面有怒容,第二天上朝时,明太祖问他昨天为何生气,宋讷大吃一惊,照实说了。明太祖叫人把检校偷着给他画的像拿来看,宋讷才大吃一惊。那么,故事中检校的身份是什么?(启发学生答出:厂卫特务)接着问学生:明朝时厂卫特务的活动十分猖撅,上自官府,下至百姓,无孔不入;从城市至乡村都有他们的踪影,还反映了什么问题?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有必要学习本课内容: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提要,回顾我国封建社会的分期,从而弄清本课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1)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战国、秦汉;

(2)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3)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4)封建社会的逐步衰落——明清(1368—1840)。

 <提出问题>大屏幕显示教师设计的问题:

(1)元朝为什么会灭亡?朱元璋怎样从一个和尚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2)明太祖是怎样加强君主专制的?他为什么采取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后果?

(3)明朝为何迁都北京?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同桌之间可互相讨论,共同找出答案,也可问老师。

<师生活动>

师(显示大屏幕上的第一个问题):元朝为什么会灭亡?朱元璋怎样从一个和尚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指导学生从“元末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势力的发展及明朝的建立”三个方面阅读“明朝的勃兴”一目,教师板书:

一、明朝的勃兴(板书)

1.元末红巾军起义(板书)

师问:元朝末年,为什么会爆发红巾军起义?

(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生答,然后教师归纳。

根本原因:是元末统治腐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直接原因:是经济崩溃,黄河决口,灾害连年,农民无法生存,被迫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其中,以刘福通和徐寿辉领导的两支红巾军势力最大。

师问:红巾军起义与明朝的建立有何联系?

生答:红巾军起义沉重打击了元朝的统治,为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提供了有利条件。

过渡:那么,朱元璋的势力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2.朱元璋势力的发展(板书)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到:

朱元璋出身于安徽凤阳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时他的家人死于灾荒,为了生存他只好出家做了和尚。后来,他加入红巾军,并成为一支红巾军的领导。

思考:朱元璋势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同桌之间可商量,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

一是朱元璋注意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李善长、刘基、朱升等人充当谋士;

二是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即:扩充兵力,巩固后方;发展生产,增强经济实力;讲究策略,不急于称王。)经过几年的努力,朱元璋的势力迅速壮大。

过渡:朱元璋势力的发展为明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明朝的建立(板书)

时间:1368年

都城:南京(回忆南京城名字的变化:吴——建业,东晋、南朝——建康,元——应天,明——改名为南京)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

这样,朱元璋从农民领袖变为封建皇帝。

同年秋,明军攻入大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至此结束。元顺帝逃到塞外,仍称元朝,史称北元。

通过以上的学习可以看出:元末的腐朽统治导致了红巾军起义的爆发,起义的迅猛发展最终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从1368年——1387年,明朝又用近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统一。

过渡: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为巩固统治,是怎样加强君权?(显示大屏幕第二个问题)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板书)

1.改革机构(板书)

(1)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板书)

师问:行省制度始于何时?为什么要废除?

生答:行省制度始于元朝,它统一管辖一个省的行政、财政和军事,职权极重,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明太祖下令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都直属中央。

师问:三司指什么?有什么职能和特点?

生答:三司——指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财政、司法、军事,三司长官地位平等,共商一省事务,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2)中央:废丞相,设六部(板书)

师问:丞相制度始创于何时?为什么要废除?

生答:丞相制度始创于秦朝,此后曾多次发生丞相专权,皇帝大权旁落的现象。为防止此类事情的重现,加强君权,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了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从中央到地方,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君权空前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师问:既然废除了丞相,为何又设殿阁大学士?

生答:由于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人,致使政务十分繁忙,遇事无人商量。所以,明太祖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但无实权。

教师补充:明成祖时,阁臣可参与机务,协理朝政,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过渡:明太祖不仅改革机构,还严惩贪官污吏。

2.明太祖严惩贪官污吏(板书)

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明太祖为什么要这样做?可讨论。

生答:明太祖严惩贪官污吏,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因为官吏贪污,不仅侵犯了明王朝的经济利益,而且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会激起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威胁到明朝的统治。

教师可补充:由于明太祖出身于社会下层,深知官场腐败会激起人民反抗,所以,他对贪官污吏严惩不殆。有一次,他查出一个县官贪污,便下令杀掉那个贪官,并剥下他的皮塞满稻草,挂在衙门公堂的旁边让下任县官引以为戒。

过渡:为使明王朝长治久安,明太祖还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3.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板书)

让学生阅读“锦衣卫和东厂”一目,找出目的、职能和特点,教师归纳。

(1)目的: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

(2)职能:「锦衣卫」是由皇帝的侍卫亲军组成,归皇帝直接指挥。它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

[厂]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构,由皇帝的亲信宦官组成,也归皇帝直接控制。东厂是明成祖时设立的,西厂是后来明宪宗时设置的。

(3)特点:都由皇帝直接指挥。

让学生阅读教材,加深理解明朝特务活动的猖撅。

过渡: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又一表现是“八股取士”。

4.八股取士(板书)

思考:科举制始创于何时?到明朝时有何变化?如何认识这些变化?

生答:始创于隋朝,到明朝时仍沿用科举制选拔官吏,但有变化,采取八股取士。

指导学生看教材“八

股取士”一目,明确“八股文”的含义,弄清八股取士的目的,并认识其危害。

(1)[八股文]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叫作“八股文”。

许多读书人为金榜题名,埋头攻读经书,不求实际学问。即使考中作了官,也至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2)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培养忠实奴仆,以加强君权。

(3)危害:束缚思想,败坏人才。

阅读教材,加深理解八股取士的不求实际。

教师阐述:“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厉害!”这深刻地揭露了八股取士的危害。八股取士说明了科举制到明朝时已趋于僵化,这是明朝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控制的重要表现。

过渡:明太祖加强君权是为了使明王朝长治久安,但是在他死后皇族内部为争夺皇位却发生了自相残杀的事件——即“靖难之役”。

三、“靖难之役”(板书)

思考:为什么会发生“靖难之役”?结果如何?

1.“靖难之役”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靖难之役”,并回答:

(1)起因:明太祖为巩固统治,把他的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去做藩王。藩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并威胁中央。明太祖死后,其长孙建文帝即位。为加强君权,建文帝实行削藩政策,引起皇室内部矛盾激化,终于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

(2)结果:燕王朱棣取胜,夺得帝位,年号永乐,即明成祖。

提问: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呢?

教师释疑:是燕王朱棣和建文帝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战争。

思考:“靖难之役”与“七国之乱”有相似之处,为何结果不同?

教师归纳:

建文帝懦弱迂腐,将领无能,失去战机;燕王势力强大,先发制人,精于谋略,善用奇兵。

过渡:那么,明成祖为何迁都北京呢?(显示大屏幕上第三个问题)

2.迁都北京(板书)

学生看书后回答:明成祖为保住抢到手的皇位,继续推行建文帝的削藩政策,进一步加强君权。而削藩又导致北方对蒙古的防御力量大为削弱。所以,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于1421年迁都北京。

(小结)现在让我们归纳一下,明朝前期是从哪几个方面加强君主的权力的?

师生共同归纳:

(1)改革行政机构。明太祖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在中央,废丞相,设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2)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明太祖时设锦衣卫,明成祖时设东厂,都由皇帝直接指挥,目的是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这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3)八股取士。目的是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培养皇帝的忠实奴仆。这是明朝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君权的表现。

(4)明成祖即位后,继续削藩,以加强君权。

(5)明朝统治者加强君权的措施,特别是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说明皇帝对谁都不信任,只有依靠特务统治、高压政策来维护统治。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暴露了封建统治的危机四伏、矛盾重重。所以,它恰恰反映了封建社会已逐步走向衰落。



精选图文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十七课 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