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案网

www.xinjiaoan.com

教案查询:
托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节日教案
季节教案
小一教案
小二教案
小三教案
小四教案
小五教案
小六教案
初一教案
初二教案
初三教案
高一教案
高二教案
高三教案
班会教案
更多
课本查询: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
范文查询:
合同
申请书
各类稿件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演讲稿
主持稿
心得体会
办公文秘
致辞讲话
导游词
祝福语
工作报告
条据书信
更多
作文查询:
读后感
观后感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节日作文
日记作文
书信作文
题材作文
话题作文
作文素材
作文指导
文学阅读
更多
百科查询:
星座运势
美食推荐
旅游攻略
地方特产
热门影视
健康养生
儿童教育
生活技能
口才提升
逃生急救
安全知识
礼仪知识
节日知识
理财知识
更多

第十七课 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教材教法

新教案网 收藏 点赞 分享
第十七课  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教材教法

微信扫码分享

第十七课 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教材教法

第十七课 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教材教法
“苏联解体”的分析

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第一,改革的背景。苏联作为两大超级大国之一,拥有着与美国相匹敌的庞大军事力量,但其经济实力却一直远不如美国。进入70年代之后,面临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所谓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苏联的经济却日益衰退和恶化。苏联不仅在科技水平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迅速拉大,其经济实力也再难以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以同美国继续争霸了。为了扭转经济发展的颓势,为了维持苏联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进行较为彻底的改革,对于进入80年代的苏联来说,已是势在必行。第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程和方向: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随即在苏联展开了大规模的改革。在改革初期,戈尔巴乔夫确立了把国内和对外工作的重点转到发展经济上来的方针,但由于对原有经济体制触动不大,因此苏共“二十七大”(1986年)制订的“加速经济发展战略”未见成效。经济改革推进不下去,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他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清障碍。但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是准备用“全人类标准”来改造社会主义。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的品质”应是“民主和人道主义”,进而又提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趋于接近”的论点。这样,戈尔巴乔夫便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了科学社会主义。这种“新思维”的认识,反映到政治改革上,便是从揭露社会主义的“黑暗面”,发展到推行西方式的多党制。其结果,是导致人们思想的严重混乱和出现党派林立、纷争不已的局面。到1990年,伴随苏共中央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迅速尖锐并表面比,局面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

2.“八一九”事件。第一,事件的起因:“八一九”事件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了局势的混乱;其直接导火线,是《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署问题。这一条约的签署,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发生重大变化,变为一个松散的邦联,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的开始(有6个加盟共和国拒绝参加签订新联盟条约)。第二,事件结局所反映的问题实质:“八一九”事件历时不到60个小时即告失败,这固然与事件发起者的计划不周有关,但其实质,则是事件的发起者们也无力应付由事件发生后的国内外局势。第三,事件的影响: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苏联完全解体。

3.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苏联的解体,既有其长期的历史原因,也有其复杂的现实原因。对此,教材已作了三方面的概括。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关于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主要包括,不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尤其是70年代出现的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时代”,与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不适应;全力发展军事工业的政策;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不健全;民族政策中的偏差;对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政策。第二,关于内部原因。纠正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其宗旨应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最终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的方向。第三,关于外部原因。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掉以轻心的。其二,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所凭借的,归根结底是其经济上的实力。

对“东欧剧变”一目的分析

1.东欧剧变的发生和实质。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在东欧的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六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均下台成为在野党(其中民主德国统一于联邦德国;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于1992年3月在大选失败后下台;南斯拉夫在经历近一年之久的内战后,于1992年4月最终分裂为五个独立的共和国)。伴随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剧变后的东欧各国,已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2.东欧剧变的三个阶段。在东欧剧变的过程中,各国虽然因情况不同而呈现着某些不同的变化特点,但大体上都经历了相同的三个阶段。教材对这三个阶段作了概括的介绍。深入分析这三个阶段,可以总结出深刻的历史教训。第一阶段,其特征表现为党内外的反对派相互呼应,向执政党施加压力甚至提出挑战,时局严重动荡不安。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东欧国家始终未能解决好政治、经济体制中和政策上存在的问题,官僚主义乃至腐败现象没有得到纠正和铲除,经济发展迟缓甚至趋于停滞,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缺乏改善提高。由此导致群众的严重不满和失望,执政党失去了领导核心的凝聚作用。第二阶段,其特征表现为执政党对反对派无原则的妥协退让。这不仅使反对派得以扩大势力,也势必导致广大群众的思想混乱,以至局面完全失控。经过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的出现便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还有,在东欧剧变的过程中,美苏等的外部影响也起了极为重大的作用。

3.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首先,教材指出,东欧国家的剧变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次,教材将剧变的原因作了四个方面的归纳:第一,关于历史原因。二战后,东欧八国(南、阿、匈、捷、保、波、罗、民主德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依靠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实现的。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在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将避免孤立确保本国安全放在首位。为此,苏联着意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上,苏联的经济体制成为唯一可奉行的社会主义模式。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虽在“冷战”形势下曾起到强化社会主义阵营的作用,但同时也使苏东矛盾不断积累加剧。第二,关于内部原因。经济方面:二战后,苏联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东欧各国的圭桌。东欧各国虽进行过经济方面的改革,但大多都未能突破这种经济模式,以至收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政治方面: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够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的支持并最终以大选的形式获取政权。第三,关于苏联因素。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高压控制,一方面使苏东之间的矛盾不断积累加剧,另一方面,又是维系苏东集团存在的实际力量。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苏联对东欧的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戈尔巴乔夫为了缓和同美国与西欧的关系和甩掉东欧这个经济包袱(据估计,从1972年到1981年,苏联对东欧的贸易补贴总额为1019亿美元),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也不乏推行其“新思维“,使所谓“戈尔巴乔夫派”首先在东欧各国上台的意图。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催化了东欧的变化并促使东欧各国的反对派借势突起。第四,关于西方因素。“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东欧是它们实施这一战略的突破口。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取了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贷款、贸易和技术援助,诱压东欧国家向西方靠拢;利用“人权”问题进行内政干涉,扶植

支持东欧国家内部反对势力等多种手段,直接干预了事态的发展。

对“东欧剧变”一目的处理

1.点明东欧剧变的实质,使学生明确东欧剧变的“变”,是指东欧国家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中三段小字内容,通过对波、民德、罗三国具体情况的了解,使学生加深对东欧各国的剧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认识,进而分析三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出现原因,并从中引出相应的历史教训。

3.引导学生分析东欧剧变的内因和外因,进而引导学生从两极世界格局的大背景出发,遵照全面把握事物内在联系的要求来认识问题,得出苏联因素(包括历史上的)是导致东欧剧变的重要因素的结论。

对“苏联解体”一目的处理

1.从引导学生评价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导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以避免使学生产生苏联如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还能依然强大的错误认识。

2.在分析了苏联解体的内部、外部原因后,可向学生提问:“依你看,苏联的改革应坚持哪些方针和原则?”“中国怎样才能够有效地防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这样两个问题,使学生能够从本课的学习中,引出相应的历史教训,并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重大意义的认识。

教法提示

一、结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过程和原因的讲述,适当调出本课软件“理论指导”中关于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和内因与外因之间的关系的经典论述,引导学生用以分析本段历史,培养其理论思维和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结合“八一九事变”的讲述,调出本课软件“文献资料”中的两份文件,引导学生对照课文加以分析,既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又提高学生分析原始文献的能力。

三、讲授中,可调出多媒体图片,营造历史氛围,加强教学的形象性,提高教学效果。


精选图文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十七课  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教材教法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