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案网

www.xinjiaoan.com

教案查询:
托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节日教案
季节教案
小一教案
小二教案
小三教案
小四教案
小五教案
小六教案
初一教案
初二教案
初三教案
高一教案
高二教案
高三教案
班会教案
更多
课本查询: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
范文查询:
合同
申请书
各类稿件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演讲稿
主持稿
心得体会
办公文秘
致辞讲话
导游词
祝福语
工作报告
条据书信
更多
作文查询:
读后感
观后感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节日作文
日记作文
书信作文
题材作文
话题作文
作文素材
作文指导
文学阅读
更多
百科查询:
星座运势
美食推荐
旅游攻略
地方特产
热门影视
健康养生
儿童教育
生活技能
口才提升
逃生急救
安全知识
礼仪知识
节日知识
理财知识
更多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教案

新教案网 收藏 点赞 分享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教学设计示例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

同学们,先让我们一起回忆上节所讲过的内容。红色政权的建立及革命根据地的发展状况。

红军的发展,革命根据地的壮大,使国民党反对派惊恐不安。从1930年起,国民党对中央根据地连续发动了四次“围剿”,结果都被红军打败了。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红军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二、讲授新课

(一)、红军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l.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从课文内容看,前两次反“围剿”没讲经过。那么,同学们是否可以看出第一、二次反“围剿”的大致情况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介绍课本上的图表反映情况。

前两次反“围剿”斗争中,毛泽东制定的“撒开两手,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重点分析为什么要退却和退却到哪儿?这个问题要给学生简单讲一下。(可以参考《星火燎原》选编之二的有关文章给学生介绍)

国民党第一、二次“围剿”的失败大大震动了蒋介石,1931年7月,他亲任总司令,带着德、日、意国家的军事顾问,率30万大军和几十架飞机,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围攻。敌人来势凶猛,兵力10倍于红军。而那时候红军主力在哪儿呢?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千里回师是如何对付敌人和战胜敌人的呢?

(激发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讨论战斗的结果)

2.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第四次反“围剿”不是毛泽东亲自指挥的,因为在“左”倾错误领导下,毛泽东被排挤出对红军的领导,但是,通过前三次反“围剿”斗争,毛泽东的作战方针已深入人心,而负责指挥的周恩来、朱德仍运用了毛泽东的作战方针,创造了大兵团伏击敌人的战术,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又取得了胜利,这时全国工农红军已发展到了30万人。

(小结,打出中央工农红军粉碎敌人四次“围剿”情况简表)

(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的开始

1.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

先请一位同学简单概括王明的一些情况,然后让大家阅读此目中的第一段小字部分内容。

2.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通过学生读完本目第一段小字后,我们应该明确三点:(1)1931年初,王明掌握了中央的领导权;(2)反对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主张,要求红军攻取中心城市,结果白区党组织几乎全部暴露。博古继续推行王明的“左”倾错误主张。(3)1933年初,在上海的党中央机构被迫迁到中央革命根据地。经过一年的时间,待蒋介石第五次“围剿”开始时,反“围剿”的军事指挥权已完全落在“左”倾错误的领导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手中。李德根本不了解中国的情况,照搬外国的经验来指挥中国红军反“围剿”斗争。他们的战略方针是什么呢?在博古等人的战略方针指导下,红军的处境又如何呢?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分组发言)

(教师打出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示意图)结果,战争进行了一年,“围剿”不仅未打破,根据地也日益缩小,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

此时可以写本课标题并指出这是本课重点。向学生讲明:由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我们既要反对国民党的“围剿”,又要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课重点是讲中央红军的情况。

3.红军战略大转移——长征的开始(1934年10月)

(教师利用教学挂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或投影图讲述长征的经过)长征开始以后,“左”倾错误领导人博古又是怎样做的呢?结果怎样?

(学生讨论,发言)

(用投影打出肖华同志写的长征组歌诗词)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不怕流血不怕苦,前仆后继杀虎狼,全军想念毛主席,迷雾途中盼太阳。(给学生进行讲解,以引起学生的理解性思考,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和确立毛泽东的地位做铺垫)

(指导学生讨论,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朗读刘伯承回忆的黑体字部分)

红军1935年1月强渡乌江,打下了遵义城,在遵义休整了12天。党中央就是在这时候召开了扩大了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这就是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三)、遵义会议

1.背景(上面已讲过)

2.内容

3.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讲明两点:1.时间——1935年1月。2主要内容。(请学生归纳出主要几点)

(学生讨论、归纳、举手发言)

教师小结:

(1)遵义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决议》,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2)对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进行改组,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3)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随后,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

思考: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对我党我军所起了怎样的重大作用?

(学生概括本目最后一段,可以集体朗读)

教师应强调此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以后的历史事实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四)、红军长征的胜利

1.红军的艰苦斗争

(1)四渡赤水:1935年1月19日红军自遵义北上,一渡赤水,进入川南。2月中下旬,又二渡赤水,重返遵义,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取得长征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3月中旬,红军乘胜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当敌人前来堵截时,红军却又突然由川南重返贵州,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强渡乌江,佯攻贵阳。而当敌人增援贵阳时,红军却又迅速向云南前进,直通昆明。红军在10万多敌人包围的重兵之下,声东击西,在运动中粉碎了敌人的整个“追剿”计划,红军由被动变主动。

(2)巧渡金沙江:待敌人援兵增援昆明时,红军却以异常的速度到达金沙江,把长征开始以来一直尾追红军的蒋介石的军队甩掉了。从此,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3)通过彝族区:红军沿川康边境到了大凉山地区,红军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释放了被国民党当作人质的彝族首领。后来刘伯承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谈判,并与其结拜金兰之盟。在他们的协助下,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区。

(4)强渡大渡河:红军先头部队袭击了大渡河边的安顺场守敌,占领了渡口。大渡河水深流急,两岸是崇山峻岭,18勇士乘着找到的惟一的一条小船,在惊涛骇浪中冲到了对岸,占领了敌人阵地,渡过了~支部队。

(5)飞夺沪定桥

(6)过雪山:为实现迅速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这一战略任务,部队开始翻越位于川西的夹金山。战士们互相帮助,发扬阶级友爱精神,终于胜利地跨越了失金山。

过草地:阅读本课小字部分,加深对过雪山、草地的了解,思考红军长征的艰难与伟大。(课时较紧,不一定单独发言)

(8)过腊子口,翻氓山,六盘山。

2.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甘根据地(1935年10月)

让学生阅读本目中有关介绍刘志丹的小字课文,对刘志丹的情况作一简单了解,思考为什么中央红军与刘志丹会师?有什么深远的历史意义?

3.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全班齐读毛泽东诗词,对七律《长征》诗中的语言进一步思考。

4.长征的历史意义

教师要讲明三层意思:(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2)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这是党和红军的精华,是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财产,

是中华民族的支柱;(3)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提问:你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前前后后的史实最大的启发是什么?并以此做一个小结。如有时间可以让学生在课堂讨论发言。

(五)、南方红军的游击战争

因学生在语文课中学过陈毅同志的《梅岭三章》,所以可让同学集体朗读本目中《赣南游击词》节选内容,并思考体会三年游击战中最艰苦最困难的情景。

板书设计


精选图文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