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案网

www.xinjiaoan.com

教案查询:
托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节日教案
季节教案
小一教案
小二教案
小三教案
小四教案
小五教案
小六教案
初一教案
初二教案
初三教案
高一教案
高二教案
高三教案
班会教案
更多
课本查询: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
范文查询:
合同
申请书
各类稿件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演讲稿
主持稿
心得体会
办公文秘
致辞讲话
导游词
祝福语
工作报告
条据书信
更多
作文查询:
读后感
观后感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节日作文
日记作文
书信作文
题材作文
话题作文
作文素材
作文指导
文学阅读
更多
百科查询:
星座运势
美食推荐
旅游攻略
地方特产
热门影视
健康养生
儿童教育
生活技能
口才提升
逃生急救
安全知识
礼仪知识
节日知识
理财知识
更多

散文诗两篇

新教案网 收藏 点赞 分享
散文诗两篇

微信扫码分享

散文诗两篇

教案示例一

第一课时 记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初步感知形象、生动、深邃、隽永、精炼、流畅的语言特色。

2.通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体会作者迂回婉转的奇妙构思。

3.引导学生理解“记忆所蕴含的真谛”,使他们获得趋向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审美愉悦。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记得曾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今天请你以“记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你将会写些什么呢?(找3人提纲挈领地做个介绍)请同学翻开书,我们一起看看作家韩少华如何写的《记忆》?

板书课题:记忆 

(二)诵读感悟

1.分组(四人为宜)诵读课文,要求一人读,其他三人听,并注意:①字音是否读准。②感情是否到位。

2.学生谈谈初步感受,重点是作家如何写“记忆”的?

3.请小组汇报朗读。再由学生讨论如何朗诵这篇文章(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诵读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把握)。

(三)揣摩品味

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并思考:

(1)“记忆所蕴含的真谛”指的是什么?

(2)找出文中能标志作者思路转换的语句。

(3)作者怎样一步步形象的揭示“记忆”的真谛的?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举例说明。(你比较喜欢课文的哪一段话,为什么?请具体说明)

2.学生讨论明确,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提示:

(1)记忆是衡量人高下、贵贱、美丑的尺度;在人们的记忆中,庸人、叛徒、蠢货、懦夫将遭唾弃,大公无私,乐于奉献、勇于献身的人将流芳百世。人生的真谛、人生的价值在于有崇高的理想,广阔的胸怀,绚丽的心灵和奉献精神,应远离罪恶,勇于牺牲,舍己为人,不作庸人、叛徒、蠢货、懦夫、争做智者和勇士。(文中没有对此做出现成的回答,需学生自己分析归纳,意思相近即可)。

(2)三句:“记忆,是什么样?”“这说的是忘却,记忆呢?”“记忆究竟是什么?”

(3)以记忆为线索,迂回婉转,逐层深入。先从反面入笔,从“忘却”引入“记忆”;再从否定角度说“记忆”没有许多外在形式:重量、体积、色彩、标价,随后从肯定角度取譬设喻:“记忆”是“灰烬”“流水”“落花”;第三步作者引入两个有关记忆的传说,开是触及记忆的核心话题——记忆的本质;最后对怀有各种记忆的人作出评价,进一步揭示记忆的真谛。

(4)学生发言紧扣原文,言之成理即可。(当然,教师最好能引导学生抓住几个特点:①深沉含蓄,饱含哲理。②采用第一人称“我”(作者)与第二人称“你”(一个年轻朋友)交谈的假设情境的写法,如话家常,更显亲切。③多用排比和比喻,使文章既活泼灵动,又有典雅气象。)

3.齐读课文(或某一部分),进一步体会。

(四)布置作业,写一段的有关本文的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俄罗斯女郎、门槛等的象征意义。

2.把握主人公典型形象,引导学生体会女革命家为正义事业献身的壮美。

3.与《记忆》作比较,了解散文诗多样化的创作形式,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和辨析。

二、教学步骤

(一)写作背景

屠格涅夫( 1818 ~ 1893 ),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门槛》是作者晚年的作品中思想境界较高的一篇。作者与女革命家一直有来往。 1878 年 1 月,俄国发生了女革命家刺杀彼得堡总督的事件,同时,屠格涅夫

受到女革命家彼洛夫斯卡娅活动的影响,受到女友伏列夫斯卡娅献身精神的感染,对那些为俄国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英雄钦佩不已。于是,集她们于“俄罗斯姑娘”之一身,通过虚幻的梦境,讴歌了俄国社会现实中的优秀分子,着力表现她们的崇高信仰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

(二)诵读

教师可组织五个同学分别扮演叙述人、问者、俄罗斯姑娘和两位评者。

(问话应是“慢吞吞”和“不响亮”的,显出高高在上的威严;俄罗斯姑娘的答语,要加重语气,文章最后“一位圣人”,打了惊叹号,充满力量,寄托了作者由衷的赞美,更要读得响亮。朗读时要注意创造庄严、肃穆的情境和氛围。

(三)学生自读思考

1.文中的“大楼”象征什么?

分析:象征手法, “大楼”象征伟大而壮丽的革命事业。

2.“门槛”象征着什么?

分析:本文的“门槛”可以理解为参加革命与不参加革命、进步与落后的分界线的象征,也有人理解为“革命者面前的一切艰难险阻”。以此为标题,可见它对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3.文中环境描写有什么象征意义?

分析:大楼、窄门,高高的门槛,门里一片阴森的黑暗,望不透的黑暗中散发着寒气,一幅门帘子掩盖了所有的凶险邪恶。这阴森恐怖的环境,象征着当时俄国社会中的严酷环境和革命形势,成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和人物形象凸现的底色。

4.作者如何描写俄罗斯姑娘的?

分析:语言描写:①问语 -- 声音慢吞吞、不响亮,语调冷冰冰,语句长,陈述一切苦难,从反面表现正义事业的艰难,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坚强性格。②答语 -- 简短,坚决,果断,直接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坚强性格。③评语 -- 截然相反,表现出女主人公品格的伟大,也暗示出这种人物性格不被广泛理解造成的悲剧性。

神态描写:仅一句,“姑娘埋下了头……”忍受着屈辱,显示出女性特有的坚强。

心理描写:贯穿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之中。女主人公表现出性格的一致性,还伴随着心理活动的波澜,即在表现坚强的性格的同时,又有忍受屈辱,复又更坚强这一插曲。渐次高昂之中,有间歇、转折和新的起点,避免了平铺直叙。

5.怎样理解“一个圣人”?

分析:在欧洲人的传统观念中,圣人指具有嘉德懿行和远大崇高的奋斗目标,忍受无穷无尽痛苦,一心为广大人民谋福利的人。这种人往往是虏诚的宗教信仰者。本文用“圣人”来形容俄罗斯的姑娘,是着眼于道德赞扬的。作者同情革命,但没有参加革命,在政治上与革命党仍有距离。

(四)总结

1.学了这两篇散文诗,说说你对散文诗的特点有哪些认识?

分析: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用散文的形式表现诗的思想内容。一般篇幅短小,有诗的意境,但像散文一样,不分诗行,不押韵,用内在的激情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鲁迅的《野草》与泰戈尔的《飞鸟集民新月集》都是散文诗集,高尔基的《海燕》也是著名的散文诗。

2.比较《记忆》与《门槛》的异同

分析:(l)在艺术手法上,《记忆》选取“记忆”这一心理过程的独特视角,运用迂回婉转的手法,展示了对“人生意义”这一普遍对象的宏观思考,揭示了这一普遍对象的内涵。《门槛》则从个别到一般,运用象征手法,抓住一个典型场景中的典型形象,来展示革命者的普遍人格。

(2)在语言方面,两文的语言都充分体现了诗的语言的精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语言精短,很少用长句;②用自问自答和对话推进内容,而且对话很有特色;③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和排比,显得非常精妙。

(五)布置作业

1.诵读《记忆

》、《门槛》,加深对两文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的感悟。

2.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散文诗《秋夜》和《好的故事》(《语文读本》第三册 )
 板书设计              


教案示例二

第一课时《记忆》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基本结构,通过体悟其诗化的形象议论的语言,理解作者从“记忆”的独特视角入手,对社会与人生所作的褒贬和思考,从而领悟文章主旨。

2.把握本文借优美的意象和迂曲婉转的奇妙构思来传达深沉含蓄思想情感的艺术特点。

二、整体感知

《记忆》写于1983年。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帮助历经十年动乱的人们重新确立人生价值的坐标,找到自我精神的归宿。作者认为,虽然时代变了,但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创造和奉献,这一基本的主题不会变。因此,作者选择了“记忆”为话题,却并非从心理学角度去诠释“记忆”和“遗忘”,而是以此为独特视角,立起一根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标尺,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种种品行作了概括而生动的描写和或褒或贬的评判。这里的“记忆”,是广大人民心中判断是非曲直的客观尺度。因为,从一个人的记忆中,可以折射出这个人的道德情操、精神境界的高下;而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大众的记忆,则反映出这一社会对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价值判断的舆论取向。课文因选取独特视角而收到了迂曲婉转的艺术效果,经过提炼的高密度的思想内容、丰富的情感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又使这首散文诗具备了深沉含蓄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过《海燕》等散文诗,知道散文诗有哪些特点?

(要求学生结合具体作品作答。可归纳为篇幅短小,情感强烈,想象丰富,意象鲜明,意境和谐和往往隐含哲理、具有象征意义等,学生答到其中一、二点,能自圆其说即可。)

(二)疏理脉络

1.《记忆》采用了第几人称写法?文中还设置了一个“你”,这样构思的用意是什么?

(采用第一人称写法,“我”即作者。另外,又虚拟了一个身为“年轻的朋友”的“你”,文章便在虚拟的“你”问“我”答中展开。这样的构思,使行文添了波澜,显得活泼灵动。假设的情境缩小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作者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和蔼可亲。)

2.试从文中找出描写“你”的神志和询问的标志性语句,并据此切分课文层次,简要概括各层大意。

(课文中,“你”的询问共有3处,即:第二段启下的提问:“记忆,是什么?”第8段承上启下的发问:“这说的都是忘却——记忆呢?”第14段“记忆究竟是什么?”再加上在23、24段叙述完两个典型例证之后的集中议论抒情属文间的收束部分,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具体内容是:先说什么是忘却,再说记忆没有这样那样的外在形式,然后触及什么是记忆的核心话题,最后对怀有各种记忆的人作评价。)

(三)引导学生分层,逐一诵读课文,并结合问题进行课堂讨论。

1.课文第一部分关于“什么是遗忘”的问题,医学家、道德家、佛学家、革命家的回答迥然不同,这是否说明评判人们的“记忆”和“忘却”的是非曲直没有客观标准?究竟怎样解释才较为顺理成章?

(并非如此。医学家、道德家、佛学家和革命家回答问题的立足点和角度各不相同,因此答案迥异。其实“异”中也有“同”,除医学家外,另外三人的回答都指向了忘却——其对立面就是记忆——的社会本质,在评论是非的标准上是有一致之处的。而本文讨论“记忆”或“

忘却”,并非从生理。心理角度入手,反而正是着眼于它们的社会本质。)

2.课文第二部分①——②段连用4个否定加转折的句子形成排比,来揭示记忆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这几个句子应如何理解?请任选一句,试结合第三部分的两个典型例证及第四部分的排比句子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如“记忆么,没有重量,它却既可以压得人匍匐在地,又可以鼓舞人在理想的空间飞翔”一句,下文第23段例证一的“阴谋家”,正是被记忆“压得匍匐在地”的例子。而如果真的像第30段说的那样“忘掉自己的危难”铭记着他人的艰辛,“只为人民的幸福去忘我奋斗”,他不就正“在理想的空间飞翔”么?此外,也可以理解为“例证二”——从地震中救人的勇士是“生命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而“例证一”的“阴谋家”以及25、26、27、28段所说的“庸人”、“叛徒”、“蠢货”和“懦夫”,都是由于记忆使“灵魂贬值到零以下”的人。

3.课文的第三部分,作者连续使用比喻句,选取“灰烬”“流水”“落花”三个意象,是要表述与记忆有关的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选取“灰烬”“流水”“落花”的意象来描绘记忆,证明作者充分注意到了记忆的难以保持、短暂易逝的特点。但作者所要强调的,仍是一个人如果追求积极的人生意义,哪怕记忆再短暂,他也将留给他人美好、清纯的印象,并在他人的记忆中获得永生。采取这种写法,避免了呆滞直白的说教,而代之以形象鲜明的比喻性描写,使哲理具有了艺术的魅力。)

四、总结、扩展

本文主旨:从“记忆”这一角度,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种种品行作了概括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批判。

写作特色

1.形散神聚,表达迂曲婉转。言“此”而意在“彼”,表达了强烈含蓄的爱憎情感。

2.哲理化的情感和情感化的哲理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散文诗的特点。

3.多用排比和比喻,优美的语言和意象、别致生动的问答形式,使文章既活泼灵动,又有典雅的气象。

五、课后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加深理解。

2.预习《门槛》,比较两篇散文诗的异同。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门槛》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细致的环境、人物描写的手法,把握主人公的典型形象。

2.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俄罗斯女郎、门槛等的象征意义,体会散文诗字里行间深沉而悲壮的情感。

3.与《记忆》作比较,了解散文诗多样化的创作形式。

二、整体感知

《门槛》通过描写“一个俄罗斯姑娘”执著地要跨进“高高的门槛”的梦幻情景,表现了她的坚强意志和高尚品格,表现了革命事业的艰苦卓绝。表达了作者对文革命家的无比崇敬。19世纪的俄国,是一座思想的牢狱、专制的堡垒。一个有良心的、追求自由进步的知识分子如果跨入了革命这个门槛,等待他们的将是沙皇政府无情的流放、监禁、绞索、书报审查和思想清洗。但即便如此,许多革命者仍然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献身精神,选择了充满苦难的革命道路。女革命家索菲亚·彼洛夫斯卡娅和作者的女友尤·伏列夫斯卡娅都是这样的革命者。屠格涅夫创作《门槛》时,又发生了薇拉·查苏里奇(女民粹主义者)刺杀彼得堡总督事件。融合这些伟大女性的崇高精神于一身,屠格涅夫塑造了《门槛》中“俄罗斯姑娘”的形象。散文诗全文仅400来字,短小精悍,朴素无华,连描绘性的辞藻都很难找到,全部笔墨只用来勾勒一个决心跨越“门槛”的女革命家形象,充分显示出她为事业献身的内在壮美。作家运用象征手法,用冷峻、凝重的笔墨描绘环境,描写人物对话与心理,集中表现了屠格涅夫散文诗简单而又深刻、朴素而富有哲

理的特点。教学此文,应先引导学生体悟作品情境和人物性格,进而探求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想情感,而后鉴赏其艺术手法与艺术风格。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简介屠格涅夫

2.课文一开头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具有何种象征意义?

(“一片阴森的黑暗”,“望不透的黑暗中散发着寒气”,这环境甚为阴森恐怖,象征着当时俄国社会中严酷的环境和革命形势,成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和凸现人物形象的底色。)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对话描写部分。

(课文主要靠对话来描绘形象,表现主题。诵读中要体会并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与心理活动,要减缓语速,读出低沉压抑的语调。问话应是“慢吞吞”和“不响亮”的,显示高高在上的威严;俄罗斯姑娘的答语,应读得简短,坚决果断。)

4.分角色诵读后,体会人物性格与作品的象征意义:“门槛”“俄罗斯的姑娘”和“一个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各象征什么?借助对话,作家凸现了“俄罗斯的姑娘”怎样的思想品格?

(“门槛”象征革命与不革命、进步与落后的分界线,也可以理解为“革命者面前的一切艰难险阻”。“俄国斯姑娘”象征索菲亚式的女革命家。问话的声音象征革命事业对有志者的考验。问话中陈述了一切苦难,从反面表现正义事业的艰难,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坚强性格,“俄罗斯姑娘”的答语,则直接表现了她的坚强。文本两句截然相反的评语,表现出女主人公品格的伟大,也暗示这种伟大品格不为广泛理解的悲剧性。)

5.文章的心理描写有何特点?它怎样理解?

(课文避开了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过程,只写心理活动的结果,将心理描写贯穿在语言和神态描写之中。如当问到“你还准备犯罪?”时,文中出现了“姑娘埋下了头……”这唯—一句神态描写,反映了女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波澜,表现了她忍受屈辱、复又更坚强的心理特征。这样的描写,堪称用墨如金。)

6.文章最末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那个远远躲在后面的“咬牙切齿地咒骂的人”,是当时社会中一批庸人和市侩的代表。“一位圣人!”这句赞语象征了人民群众对革命者的崇敬。这两句话饱含了作者对革命者的高贵品质和伟大献身精神的崇高评价。)

四、总结、扩展

1.关于作者的观点态度:在《门槛》中,作者并未公开亮明自己的态度倾向,“我”只以故事叙述人的身份出现,但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作者对“俄罗斯的姑娘”的倾情刻画,不难发现作者对女主人公的褒扬态度。

2.关于《记忆》和《门槛》的不同艺术手法。《记忆》选取“记忆”这一心理过程的独特视角,展示的是对“人生意义”这一普遍对象的宏观思考。它的诸多意象、例证和引语,都是从不同角度来诠释、揭示这一普遍对象的内涵。《门槛》则从个别到一般,抓住一个典型场景,来展示革命者的普遍人格。两文进行艺术表现的路径是各不相同的。

3.关于“门槛”的更普遍意义:着眼于作者写作的具体背景,“门槛”与“俄罗斯姑娘”有其独特的对象;但若着眼于更广义的人生命运,“门槛”可以是人生岔路、命运转折的一种象征,“俄罗斯姑娘”,也可视为敢于挑战命运,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和人格的化身。

五、布置作业

1.诵读《门槛》、《记忆》,争取背诵《门槛》全文和《记忆》的精彩片断。

2.课外阅读《读本》和其他书刊上的优秀散文诗。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自读·自析·自评

王新村

《散文诗两篇》(《记忆》《门槛》)为新教材所选散文诗精品,语言隽永优美,感情强烈真挚。执教实践中,笔者进行了以学生自我诵读、自我感悟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探讨,较有收效。

一、

自读感悟

1.自我诵读,感知内容。指导学生利用晚读及部分课堂时间自己诵读,初步感受理解文章的内容。

2.小组研读,体悟情感。此过程分四步:

(1)教师指定或由学生自愿组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在兼顾两篇文章的同时重点承担一篇文章的研读;

(2)教师提出小组研读要求:《记忆》四人连读,《门槛》三人连读;小组成员都要在组内诵读文章一遍,然后组长主持推举出最能代表本组朗诵水平的同学进行诵读训练(可提醒让学生注意男女生搭配等);

(3)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拟定诵读方案,包括方案设计与设计理由,并形成简要书面材料。

(4)各小组承担诵读任务的同学按方案进行练习,其他同学听后提出改进意见,逐步完善本组诵读成果,准备参加班内诵读竞赛。

3.比赛诵读,交流认识

(1)选定部分同学组成评委会,打分评价各组诵读表现;

(2)教师提出简要评价标准,如:读的如何,表情如何,设计方案如何等,同时说明评分办法;

(3)各组按一定顺序(可事先抽签)诵读,诵读结束后由一人代表本组说明设计方案;

(4)评委评分,给优胜者以一定形式的奖励。

4.诵读质疑,深化感悟

此环节可在诵读比赛结束后进行,也可穿插于比赛过程中;指导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就各小组诵读方案的设计、诵读质量等提出个人见解。

研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过程性、创新性与合作性。以上自读教学环节的设计正基于此。小组研读旨在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班内竞赛与评价鼓励旨在调动学生阅读感知教材的主动性,培养其主体参与意识。诵读质疑则促使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见仁见智。

诵读及诵读方案设计,可使教师了解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感悟程度。如:

《门槛》有三个角色:“我”、问话者、俄罗斯姑娘。我们三人分别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

“我”:用一种平缓的,而且感情随着情节适当起伏的语气来读;

问话者:此角色语气和感情较难把握,有一种严肃与咄咄逼人,还有些惊讶,应用一种深沉的语气来读;

俄罗斯姑娘:作为一个执著的革命者,她内心涌动着一股坚强的力量;面对各种痛苦与打击,她有着坚定的信念。要读出一种坚定不移的语气,必要时,稍做停顿,以体现其内心斗争。“一个傻瓜”——读出讽刺语气;“一位圣人”——读出庄重语气。

这一组同学很好地把握了文章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思想,并揣测了他们对话的语气,比较准确。

诵读质疑,展示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独到理解。试举几例:

①课本第104页倒数第四段与下面两段应由一个人读,因为“请允许我追述两个听来的传说”的“我”已经决定了本句与下面内容是不可分割的,不宜分开由两人读。

②《记忆》第14段中的“记忆究竟是什么?”与下面的15、16、17三段,不应该由同一个人读。第14段中的这句话是问,后面的三段是答。我认为在这里一个人提出问题,另一个来回答,比自问自答要好。

③《门槛》第四段的“啊”字,我认为应读得短促,而且音调应有所上扬,带有一种吃惊的语气,表现出“问者”对突然出现的这个敢于反抗社会的姑娘的惊讶和不解。

④“我也准备去犯罪”这一句的诵读要充分考虑语境及文章的象征意义。从语境看,前一句是“姑娘埋下了头……”,可见她的心情还是很复杂的,有些无可奈何,所以“犯罪”两个字应放缓节奏,减弱语气。但从整篇文章的内涵来说,“姑娘”为俄国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当然也会不惜去“犯罪”。“姑娘”回答的语气应平静而坚定,充满一种义无反顾的无畏之情。

⑤我认为在读“我也准备去犯罪”一句时,前面的“我”字应用比较低的声音读,尾音应拖得长一些,来表现出她的犹豫,因为前一句是“姑娘埋下了头……”,她是有一点犹豫的,尾音拖长可表现其思考的过程。她在经过一番犹豫和思考之后,终于下定决心,要沿着自己所选定的路走下去,因此,后面“也准备去犯罪”要用  坚定的语气来读,重点突出“也”字,“犯罪”两字要咬得重一些。

前两位同学从分析文章内容关联入手,提出了自己的诵读认识,后三位同学则能结合人物的性格心理等对诵读语气(

包括重音、尾音)、节奏等做出推断,而且都很有道理。

二、分析品味

主要有三步:

l.教师设计分析品味方案。根据文章特点及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练习指导学生分析体悟:

(1)给《记忆》改一个标题。

(2)在“门槛”前加上适当定语。(定语个数不限,词或短语皆可)

(3)在“一位( )俄罗斯的姑娘”的括号中填加适当定语。(要求同上)

2.学生课堂品味分析

(1)学生再读课文,自我思考、自由讨论以上练习。

(2)指导学生形成书面答案。

(3)班内讨论交流个人见解,利用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答案,学生说明作答理由。

(4)指导学生讨论筛选最佳解答方案,给予适当鼓励。

(5)要求学生课余书面整理课堂发言(包括未能发言的同学),以适当方式再做交流。

3.引申总结学习要点。在讨论以上练习的基础上,笔者就以下三方面内容做了学习总结:

(1)“记忆”的内涵是什么?

(2)“门槛”象征着什么?

(3)这位“俄罗斯的姑娘”是一个怎样的人?

研究性学习对“教”与“学”的关系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不能是灌输者、说教者、支配者,其作用在于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有效学习。笔者设计如此品评方案的目的即是帮助学生找到理解文章的更好的“切入点”,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形成个人见解,然后通过交流,了解他人观点,共同提高。

下面是学生的部分自学成果:

练习一:

①岁月留下的痕迹:岁月留下了痕迹,不同的人和事,有的该记住,有的该忘却;不同品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从而产生了“庸人、叛徒、懦夫、智者、勇士”。

②涂抹生命的色彩:文章漫谈“记忆”,赋予“记忆”以社会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是社会中各种人物的生命价值的折射,如“庸人”“叛徒”“蠢货”等,他们为自己的生命涂抹的色彩是黯淡的,而“智者”的生命色彩却是灿烂的,给人留下的记忆是永恒的。

③人性:综观全文,作者无疑是对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的人类品性作出了深刻剖析。文章的第二部分开始说“关于记忆,究竟该怎样描述”,就运用对比的写法说明“记忆”的不同作用,紧接着通过“两个听来的传说”,更加形象地解剖了人类的不同品性,最后一部分又进一步指出人类品性的评价标准。所以我觉得“人性”是此文的线索,可做标题。

练习二:

①通向另一世界的门槛:生与死,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喧闹与孤独,也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这“门槛”就是一个分界点,跨过去就是一个新的世界,虽然这一世界开始将是苦的。

②痛苦与幸福的门槛:走过这个“门槛”,就意味着“姑娘”参加革命了,这会给她带来痛苦,但这也是为了人民的幸福。

③命运的门槛:这个俄罗斯姑娘在“门槛”外和跨进“门槛”后,面对的是不同的人生。在“门槛”外她仍是个普普通通的小姑娘,而跨进“门槛”后她将肩负重担,支配她的将是她的信仰。

练习三:

①一位(为信仰而奋斗的)俄罗斯的姑娘: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将来你会不再相信你现在这个信仰……”由此可以看出,跨进那道“门槛”去从事另一种“工作”是姑娘的信仰,为了自己的信仰,她可以忍受“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打击”而不退缩,甚至于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这位俄罗斯姑娘是一位勇于为自己的信仰而奋斗的人。

②一位(严肃的)俄罗斯的姑娘:“严肃”一词较含蓄,与本文风格一致;“严肃”也表明姑娘的内心是庄重的。

③一位(外柔内刚的)俄罗斯的姑娘:“高高的门槛”“门里一片阴森黑暗”反衬出“姑娘”的娇小柔弱,“姑娘”对“问者”的回答却显示出她的坚强、自主、刚毅。

三、鉴赏评价

指导学生就两篇散文诗的一篇中认为最突出的一点,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赏析文章(若能放在课下,字数也可适当增加)

。可在课堂交流,也可选出优秀作品打印后交流,教师再借此点拨总结散文诗的特点及象征手法的运用等。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散文诗两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