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案网

www.xinjiaoan.com

教案查询:
托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节日教案
季节教案
小一教案
小二教案
小三教案
小四教案
小五教案
小六教案
初一教案
初二教案
初三教案
高一教案
高二教案
高三教案
班会教案
更多
课本查询: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
范文查询:
合同
申请书
各类稿件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演讲稿
主持稿
心得体会
办公文秘
致辞讲话
导游词
祝福语
工作报告
条据书信
更多
作文查询:
读后感
观后感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节日作文
日记作文
书信作文
题材作文
话题作文
作文素材
作文指导
文学阅读
更多
百科查询:
星座运势
美食推荐
旅游攻略
地方特产
热门影视
健康养生
儿童教育
生活技能
口才提升
逃生急救
安全知识
礼仪知识
节日知识
理财知识
更多

八年级上册《孔孟论学习》教案精选

新教案网 收藏 点赞 分享
八年级上册《孔孟论学习》教案精选

微信扫码分享

八年级上册《孔孟论学习》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儒家代表人物关于读书学习的观点,领会读书学习的基本道理。

2.比较孔孟言论的语言特色。

3.识记古汉语词句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疏通文句、理解文意。领会读书学习的道理。

三、教学时数

3课时。

  四、预习要求

1.诵读并抄写课文的前面七节(即《论语•学而》、《论语•为政》(三节)、《论语•公冶长》《论语•雍也》《论语•述而》。

2.参照注释,口译这七节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诵读(1—7节)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1—7节)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导入课文。

学习第一节:《论语•学而》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节。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而(而且)习(温习)说(通“悦”,高兴)

4.请学生交流本节内容所说道理的经验或体会。

学习第二、三、四节:《论语•为政》(三节)

5.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三节。

6.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

7.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 而(从而)为(成为)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疑惑)

知(在“是知也”中属于通假字,通“智”。)

8.请学生分别交流这三节内容所说道理的经验或体会。

9.小结

[内容要点]

①《论语•学而》:孔子的观点,在学习之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温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这一种快乐,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验。

②《论语•为政》(一):在学习中,温习旧的,往往会有新的发现,旧的就转化为新的了。这就产生了发现的乐趣,而且,按照孔子的意见还可以成为老师。

③《论语•为政》(二):这一则强调的是学与思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

④《论语•为政》(三):能够把自己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分清,并承认自己所不知道,是一种智慧。这不仅是学习,也是处世的一种智慧。

以上四则讲的是自己学习的道理。

(三)背诵课文。

当堂背下以上四则课文。

(四)学习探究(5—7节)。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三节。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敏(聪敏灵活)耻(羞耻,意动用法,以……为羞耻)好(在“好之者”中,爱好)隅(角落)

4.请学生交流5、6内容所说道理的经验或体会,也可以按以下问题思考:1.“敏”与“好学”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并提?2.“乐之”为什么比“好之”更值得肯定?教师说说7节的经验体会。

5.小结

[内容要点]

①《论语•公冶长》:学习中要克服世俗的羞耻感。“敏”与“好学”是并列关系,说明具有良好的学习素质。

②《论语•雍也》:善于在自己的学习中培养学习的乐趣。乐于学习,就会在学习中拥有无限的乐趣。

③《论语•述而》:一般而言,学习中遇到困难可以请教老师,但必须是自己认真思考。“不复”是促使他去思考。

  (五)背诵以上三节课文。

(六)布置作业。

1.巩固1—7节的背诵。

2.诵读并抄写8—10节。

3.参照注释,口译这三节课文。

4.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和预习。

1.检查1—7节课文的背诵。

2.检查诵读(8—10节)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3.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8—10节)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4.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5.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学习《说苑》和《孔子集语•子贡第二》。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二节。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孰(谁、哪一个)居(居住,生活在一起)期(相约、会面)

4.请学生分别就这二节内容所说的道理交流经验或体会。

5.小结

(1)《说苑》:读书要有自己的思考,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自己解决,因而向别人请教极为重要。

(2)《孔子集语•子贡第二》:读书要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要的就是要深入文章的情景。这就需要我们在读书时设定与作者交谈的情景。

  (三)背诵以上二节课文。

(四)学习《孟子•离娄下》。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节课文。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道(方法)自(自觉)居(保有)资(积累)原(通“源”,水源)

4.师生共同交流本节课文所说的道理。

可以参照以下问题:在学习中如何才能做到左右逢源?你有这个体会吗?

5.小结

文章所说的`是君子,但每一个同学在学习中也会有这样的一个感悟:学习方法得当,知识的积累和感悟就会深厚,一旦使用就会文思敏捷,左右逢源。

6.背诵这一节课文。

7.课堂小测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1.学而不思则罔 ( )

2.思而不学则殆 ( )

3.敏而好学 ( )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

5.不愤不启 ( )

6.不悱不发 ( )

7.受学重问 ( )

8.读书诵诗,与古人期 ( )

二、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

1.学而时习之 ( )

2.知之为知之 ( )

3.君子深造之以道 ( )

三、解释下面二组加点词的意义。

A.①可以为师矣 ②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① ②

B.①诵诗读书,与古人居 ②自得之,则居之安

① ②

[参考答案]

一、1.迷惑而无所得2.疑惑3.机敏,聪敏灵活4.比不上5.苦思苦想仍然不能领悟的样子6.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样子7.请教8.相约、会面

二、1.学习的内容2.知识、道理3.指所学的东西,学问

三、A.①成为,作为②作为B.①生活在一起②保有

(五)布置作业。

1.巩固8—10节的背诵。

2.诵读并抄写11—13节。

3.参照注释,口译这三节课文。

4.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和预习情况。

1.检查8—10节课文的背诵。

2.检查诵读(11—13节)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3.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11—13节)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4.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5.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学习《孟子•告子上》。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节课文。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暴(pù,通“曝”,晒)奕(通“弈”,围棋)诲(教导)俱(一起)与(通“欤”,句末语气助词,吗)奕之为数(围棋作为一种技艺。之,结构助词,没有意义)惟奕秋之为听( “惟听奕秋”的倒置,意思是只听奕秋的教诲。惟,只、只有。之,结构助词。)为是(造成这样的结果。为,动词,造成。是,这样(的结果)

4.师生共同交流本节课文所说的道理。

可以参照以下问题:“一暴十寒”和“奕秋诲人”的故事各说明什么道理?这二种的情况你经历过吗?

5.小结

以这二种情况联系我们的生活,我们并不陌生,有的同学可能还有类似的经历。设想我们得到同学如果在学习上是一暴十寒,其结果是可想而知。同样的道理,认真听老师的讲课,与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这二种情况,其结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6.背诵这一节课文。

(三)学习《孟子•尽心上》和《孟子•尽心下》。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二节课文。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辟若(譬如。辟,通“譬”)而已(助词,罢了)仁人无敌于天下(介词词组“于天下”后置,翻译时要提到动词“无敌”的前面,即: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

4.师生共同交流这二节课文所说的道理。

或可以参照以下问题:孟子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什么道理?你有过这一类的经历吗?

5.小结

不能迷信,不要拘泥于包括《尚书》一类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的经验,而社会在前进,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事物,我们既要注意学习、借鉴前人的智慧,但也要根据社会生活做出我们的理解和判断。

6.背诵这二节课文。

(四)关于“阅读练习•探究”。

第一、三、四题已经在课文的学习中解决了,最后一个环节讨论第二题即可(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八年级上册《孔孟论学习》教案精选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