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从课题设问,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再抓关键问题,关注人物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助精读篇目的学习方法,用学习卡小组合作完成《凡卡》的学习任务。 
3.借助《主题丛书》了解作者及更多相关作品,鼓励阅读其他的外国作家和作品,培养阅读兴趣。 
【教学流程】 
一、预习回顾,导入新课 
通过预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大体的了解,我们将围绕国外“名篇”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两篇课文,做到对外国名篇有新的感悟,拓展阅读更多的外国作品。 
二、品读体验,随文得法 
结合预习卡,概括课文内容并交流,总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先把整篇课文读一遍,了解大致写了什么内容,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读,了解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再用自己的话把每部分内容串连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一线”设疑,“三步”品读 
第一课时:精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第一步——“一线”设疑,总揽全貌 
题目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围绕课题设疑,小女孩为什么需要卖火柴?火柴没卖掉,小女孩又做了一些什么事? 
预设: 
1.她这样做的原因是她的生活很不幸,她缺少食物、温暖、以及亲人的关怀。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小女孩不幸的句子画出来并做上批注。学生交流,体会: 
(1)读出寒冷、贫穷 
(2)读出恐惧与社会无情 
(过马路时,小女孩内心恐惧及马车夫的无情) 
(拿着鞋跑了的男孩子的无情) 
(一整天,没人没给过她一个硬币是社会冷漠,大人无情) 
(她没卖掉火柴,爸爸会打她的,家庭的冷淡、亲人的无情) 
此刻,自然环境的寒冷,加上社会环境的冷漠恐惧,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对小女孩来说那可真是雪上——加霜! 
(3)读出饥饿 
(她一整天没有吃东西,又“光着头,赤着脚”走,“又冷又饿”。) 
(4)读出孤独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 
(5)总结痛苦 
当我们把体现“寒冷,饥饿,恐惧,孤独”的句子整理在一起,整体阅读的时候,可以想象小女孩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情感?(板书“痛苦”) 
【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极为相似,两篇文章的题目也都可以作为文本研读的主线索,围绕这一主线索设疑,不但提纲挈领,一目了然,而且有规律可循,便于学生合作学习。 
(二)第二步——深度追问,重点品读                 
在以上几个问题中,关键问题是小女孩做了哪些事情。围绕关键问题深度追问:她为什么这样做? 
1.品读“重点”语句 
精读课文,与小女一起分享美丽的幻景(抓重点句及关键词)。她划了五次火柴,看到了一些奇异的景象。 
(1)第1次点燃火柴,她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幻景?  
(出示图片1:闪亮温暖的大火炉) 
(2)第2次点燃火柴,她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幻景?。 
(出示图片2:喷香的烤鹅) 
(3)第3次点燃火柴,她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幻景? 
(出示图片3:美丽的圣诞树) 
(4)第4次点燃火柴,她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幻景?  
(出示图片:4:温和慈祥的奶奶) 
(5)第5次点燃火柴,她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幻景? 
(出示图片5:搂着自己的高大美丽的奶奶) 
(6)组讨论学习,整体回顾“擦火柴”这部分内容完成表格(出示表格) 
| 
 擦火柴<?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 
 幻景  | 
  渴望  | 
 现实  | 
| 
 第 一 次  | 
 火炉  | 
 温暖  | 
 寒冷  | 
| 
 第 二 次  | 
 烤鹅  | 
 食物  | 
 饥饿  | 
| 
 第 三 次  | 
 圣诞树  | 
 快乐  | 
 痛苦  | 
| 
 第 四 次  | 
 奶奶  | 
 爱  | 
 孤苦  | 
| 
 第 五 次  | 
 跟奶奶飞走  | 
 | 
 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