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学会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2、学习和欣赏本课描写灰椋鸟归林时的优美句段,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习造比较复杂的比喻句:好像……,又像…… 。
3、学习本课作者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能理解灰椋鸟归林时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25《灰椋鸟》这篇课文,(正音“椋”)质疑?
2、(出示灰椋鸟的图片)它是什么样子的?(出示,课文中的句子: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你们的看法也是作者最初的想法。
3、现在认识作者: 你读懂了哪些信息?
教师谈话:(点击)
过渡句:看似其貌不扬的灰椋鸟,作者却能使文章写得有声有色,让人有身临其境感觉。她是如何选材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106页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2、提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2)默读全文,理清段落。
3、检查生字读音及多音字。
4、理清文章脉络,学生用段落归并法归纳主要内容。
5、检查句子: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些写鸟的句子?请你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6、(出示)(1) 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体会破折号)
(2)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体会分号)
小结: 课文主要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壮观景象。你们有没有亲眼看见灰椋鸟归林的场面呢?老师也没有,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作者的语言文字,去欣赏一番,好吗?
三、 读文感悟,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要看得真真切切,同学们还得带三件宝物。第一,你们的眼睛,用眼睛仔细地看;第二,你们的耳朵,用耳朵认真地听;第三,你们的心,让你们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地想象。
1、教师谈话:(出示)自己轻轻地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呢?把关键词语圈出来,然后一边读一边用心想象画面,开始。(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读了这一部分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图画? (打出第四自然段前四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描述,点出“一小群一小群、整群整群、列队、一批一批”)
3、教师谈话:那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归纳一下,它们是怎么归林的呢?
成群结队(板书)
4、教师谈话:正因为是成群结队的归林,所以才有这么壮观的场面,这一小节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壮观的场面?
(学生答:浩浩荡荡、排空而至。)(点击:“浩浩荡荡、排空而至”)
谁能把这两个词语读一读,读出壮观的景象?(有的… 有的…)(板书)
(赛读、齐读)
5、这四句话描述灰椋鸟飞行的队列,鸟儿众多,队伍不同,有秩序,有气势。体现了鸟儿是多么有纪律多么有灵性啊,怎么能不喜欢它呢?那么,我们能不能连起来把整个句子读出它壮观的景象呢?
好,大家自己继续练习一边读,一边想象它的画面。 (学生自由练习)
愿意读的同学一起站起来读,自告奋勇地站起来。
一开始要读得怎么样?(轻)(师生有感情地齐读)
6、教师谈话:这是我们通过语言文字看到的画面,你还听到了什么呢?(生答)
灰椋鸟的叫声在作者听来可丰富着呢!(打出:第四自然段第四句到结束)(引读: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又像……后到……边读边点击“好像……又像……”)
7、教师谈话:同学们如果你现在就在林中,你就是其中一只灰椋鸟,此时此刻,你向你的同伴倾诉哪些见闻和收获,你回怎样呼唤和应和自己的同伴和儿女?让你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地想象吧。(点击倾诉、呼唤、应和)
同桌两个同学互相练一练(学生自由练习)
好,现在我们来到了林中?(请学生答)
教师:说得真好!送点掌声给他们。“把掌声送给别人,要把信心留给自己。”
8、教师谈话:很好,请同学们拿好课本,我们一起来完整地欣赏一下。(有感情地齐读第四自然段)
9、(出示写法指导)作者在场面描写上先是整体描写----典型描写-----联想,“三步式”完成整个壮观场面,现在,我们学习这样的写法,进行课堂训练。
10、教师谈话:好的,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通过一边朗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跟随着作者来到了林场,一起观赏了鸟儿归林时的壮观场面。这一种读书方法对我们读书很有帮助,你说我们祖国有许许多多的景象,我们不可能都亲眼目睹。但是,有许多的作家为我们把这么多的美景都写出来了,所以我们只要这样入情入境地来朗读课文,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拓展练习:
①回巢的蜜蜂 一开始…… ,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 。有的 ……,有的 ……先回来的蜜蜂 …… ,好像……;后到的蜜蜂……好像……。
②“六一”活动开始了,同学们纷纷走出教室。
五、作业: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