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案 > 三年级教案 > 数学教案 > 苏教版数学《加和减》教学设计 > 

苏教版数学《加和减》教学设计

新教案网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苏教版数学《加和减》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以及学会了千以内笔算加法的基础上安排的。例题以两个小朋友购买玩具火车和玩具汽车为题材,提出数学问题,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并让学生比较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算法上的异同,合理建构认知结构。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算法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与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比较合理的口算方法。
目标预设: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会估算,能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
难点:正确地口算出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
设计理念:
1、 从掌握算法到明白算理,把握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做到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以算理支撑算法。
2、 从思维的停滞到思维的灵动,虽然口算的思维深度没有其他内容那么明显,但让学生能大胆地表述自己的口算方法,放开计算的场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学生学得兴奋,教师教得轻松。
设计思路:
1.复习铺垫、迁移模型。
本课首先要帮助学生跳出单一的笔算思路,激活学生潜意识中两位数加整十数口算的那根弦,打开口算的思路便成为上好本课的关键之一。为此,设计时充分运用迁移规律,在出示例题口算44+25前,有意复习口算44+20,让学生在44+25与44+20的比较中,把学生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相关经验充分激活,同时把这样的方法迁移到口算44+25中。
2.合作研究、灵活思维,建构模型。。
在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后,让学生自己出题:在方框内填上一个数字,使之成为比44+25=69更难的口算题,由于有44+25=69方法的铺垫,学生很容易想到口算44+29的基本方法,同时鼓励一部分聪明的学生在口算44+29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原有方法,最后通过书本上的问题: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沟通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与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在自主建构,互动碰撞中提高,在比较归类,对比反思中深化,把发展的迁移能力、估算能力、归纳推理等真正落到实处。
3.合理整合习题,熟练运用模型。
怎样避免计算课的单调乏味,调动学生对计算的积极性,保持学生对计算的兴趣,是上好计算课的又一关键。本课巩固环节处,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整合习题,让数学问题生活化,让计算充满生活的气息,保证了练习效率的有效、高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迁移模型。
1、 6+8、 52+7、 36+9、 32+40 44+20。
(老师卡片出示,学生在口算本上直接写答案)
2、 (出示教材第40页想想做做第4题)
比一比,算一算。
60+70 50+90 80+40
交流:整十数加整十数,要注意什么?(数位对齐)
那这组题你会口算吗?
600+700 500+900 800+400
比较两组题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设计与本课教学有联系的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口算,利用学生头脑固有的的数学模型—数位对齐相加,十位数和十位数对齐,末尾加一个0表示几十,快速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顺势迁移整百数加整百数的数学模型,有效地建立起师生共同学习的场,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内容上去。)
二、创设情境,引入学习材料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玩具店逛逛好吗?
场景一:出示书本图示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三种文具的价格?
场景二、猜一猜:
①(录音):我带了50元钱,想买两件不同的玩具,可以吗?
②(录音):我买了两件不同的玩具,给了营业员一张50元人民币和一张20元人民币。我可能买了哪两件玩具?
买一辆玩具火车和一辆玩具小汽车共多少元?
买一辆玩具火车和一辆玩具公交车共多少元?
买一辆玩具小汽车和一辆玩具公交车共多少元?
(设计意图:为老师挑选玩具谁都愿意,小手高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有效思维,增强了学生学号本课内容的欲望。)
三、合作研究、灵活思维,建构模型。
解决第一问:独立思考,先估算,再口算结果。
1.不进位加法44+25=
(1)讨论得出方法
师:估算:40+20大约是60多。你是怎样口算的?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打开口算思路,说出三种口算方法:
① 44+20=64 64+5=69
② 40+25=65 65+4=69
③ 40+20=60 4+5=9 60+9=69
(2)比较渗透“转化”
师:我们想出了三种口算方法,这三种口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引导学生说出“都看成整十数来口算”,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从学生所说的算法进行分析,绝大部分同学的口算方法都源自笔算的竖式计算方法。从这个角度看,学生虽然会了,但是对口算方法算理的理解还不透彻,更谈不上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了。若不经历学习过程,亦就失去了算法比较和算法选择的机会。引导导学生比较不同方法,开拓思路,丰富算法,利于算法的比较与选择。)
2.进位加法
(1)自主出题 44+2□
师:请在□里填上一个数字,所组成的题目要比老师先前出的题要难。该填什么数字呢?难在哪里呢?同桌之间商量商量。

分页代码
得出四道算式:44+29=、44+28=、44+27= 44+26=
(2)讨论得出方法
选择44+29进行口算,交流讨论方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① 44+20=64 64+9=73
② 40+29=69 69+4=73
③ 40+20=60 4+9=13 60+13=73
④ 44+30=74 74-1=73(这是口算加法的一种特殊方法,这种方法只有在加数接近整十数的时候才方便使用,学生想到还真不错,学生已经有明显的估算意识。)
3.总结比较提升认识
师:44+25和44+29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不同点:一个进位,一个不进位。
相同点:都把加数看成整十数,转化成以前会的口算题。
独立完成第二问,第三问。
44+38=82 25+38=63
(设计意图:认真研读教材,可以较好地把握教学的“度”。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分不进位和进位两种情况。笔者课前了解,大部分学生都已经会口算这样的习题,但学生不善于利用估算来对口算结果进行检验,这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培养估算能力和确立口算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大胆地表述自己的口算方法,并认真聆听他人的算法,并能自觉地进行算法比较,放开计算的场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学生学得兴奋,教师教得轻松。通过对44+2□的自主出题,教师避免就例题教例题的做法,避免就知识讲知识的情况。学生可以自然地想到进位与不进位这两种情况。同样,为培养口算方法的灵活应用能力,对接近整十的两位数在口算时,可以先将29看作30。这样就达到了鼓励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合理灵活地选择算法的目的。可以先看作整十数进行口算。教师不刻意追求算法多样,但尊重学生的算法,让学自主建构口算计算的模型。)
4.小结出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探讨的话题是“口算”,重点研究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出示课题)。
三、拓展应用,熟练模型。
1.整合“想想做做”第1、2、5题
(1)题组
第一组 第二组
45+14= 19+6=
49+18=19+36=
37+55=19+76=
(2)32+57、38+57、14+62、14+68、25+44= 25+49=
(1)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等学生做完后校对答案。
(2)选择典型错误
生1:25+44=89,
生2:25+49=64。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典型错误,生1受乘法口诀的强刺激对口算的干扰;生2由于儿童个体注意的分配与保持尚不能达成有效联系,在口算进位加法时,易将个位向十位进一忘却。怎样避免发生这样的错误呢?(先估算,再口算)
在降低对口算速度要求的前提下,如果引导学生将估计与精算结合起来,将会有效地提高口算的正确率。)
2. “想想做做”第3题
(1)三年级社团活动中,集邮社团统计到了如下信息,我们一起来算一算,填一填。
(2)交流填表时的计算过程
(3)回答问题:那个年级集邮的人数最多?
(设计意图: 口算教学的练习设计不能囿于口算技能的熟练程度上。学生的计算技能需要经过有理有据、熟练计算、灵活选择方法进行计算三个阶段。联系课程标准中的关于计算教学的精神,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鉴于以上思考,将本课的练习设计分为:第一是基础部分,用于理解算理,巩固算法;第二是技能训练部分,学会通过估算促进精算;第三是应用部分,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学会结合具体情景,选择估算或精算解决问题,在应用中体会口算的价值,感悟不同算法的作用。)
3.参观动物园(即“想想做做”第6题)
最后让我们来到动物园。看看动物园都有些什么?
①从熊猫馆到老虎馆有那几条路?(在数学书上用 不同颜色的笔标出,再电脑逐一闪烁)
②从熊猫馆到老虎馆哪条路最近?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③小明从猴山到蛇馆,小红从猴山到孔雀园,谁走的路近?
启发:小明从猴山到蛇馆,有几种走法?哪一种走法路近一些?
小红从猴山到孔雀园,有几种走法?哪一种走法路近一些?
四、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第7题
(设计意图:整合习题,由浅入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化所学知识。关注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应用不应是简单水平的重复,我们更应期待学生在原来认知水平上的前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能用”向“会用”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独立的书面作业,充分创设利于学生学习的时空。)
五、课堂总结。
今天,每一位小朋友都积极动脑,学会了新本领,你愿意把你的收获谈一谈,和大家分享吗?(一句分享,画龙点睛,让学生和同伴分享这节课的收获,不仅仅是对新知识的回顾,也是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的好机会。)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苏教版数学《加和减》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