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案 > 一年级教案 > 数学教案 > 《统计》教学设计 > 

《统计》教学设计

新教案网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统计》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设计理念
标准要求: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由于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统计”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渗透统计思想的基础上第一次正式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因此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体验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直观感受条形统计图(非正式的)。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统计”例题1。
学情与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认数、计算以及把一些物体简单分类的经验,这些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重要基础。上册学生对统计的体验只是数数、涂格,还没有系统地感悟和体验统计的全过程,对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了解甚少,对统计的方法也比较陌生。本设计以突出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为教学主线,安排三个统计内容,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活动中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读懂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从信息中提出问题,体会统计和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经历并初步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会用分类数数的方法将数据整理成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或统计表;能根据所描述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2.初步感受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感受统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并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师一套水果图片,学生每组一盒水果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前播放一段动画片《蓝猫》的主题曲,学生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哼唱起来。
师:同学们这么熟悉刚才的音乐,老师猜你们一定特别喜欢蓝猫。想知道它最近的消息吗?
(课件出示场景1配画外音)“蓝猫我改行做水果店老板了。”
师:瞧瞧它的柜台,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会觉得蓝猫把各种水果堆在一起太乱了,需要分类摆放。
[意图:不见其人,先闻其声。教师以学生熟悉又喜爱的《蓝猫》主题曲吸引其注意力,自然而然地为组织教学做好了准备。“蓝猫改行做水果店老板”又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问题的提出,激起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产生统计的需要。]
二、整理数据
1.师:如果这个盒子里的图片就是蓝猫柜台上的水果,你们愿意帮助他整理一下吗?
四人小组合作分类整理。
[预设:有的小组可能是把水果分成了四堆,教师肯定他们分类的思想;有的小组可能会分成了四排或四列,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并认识到这种方法不仅分了类还便于计数。]
[意图:学生对分类和数数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提供一盒水果图片让学生整理,便于操作,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适时指导,启发学生动手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这是统计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的活动中感悟统计的方法,体验统计的过程。]    
2.展示各小组整理的结果,学生互相评价。
师:当我们把物品整理成“排”或“列”时,往往要以一条线为起跑线,把横排(或竖列)对齐,习惯上从下往上排,也可以从左往右排。(教师扭转水果图下面的垫片,呈现从下往上排的方法)
思考:这样做好在哪里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把一堆水果分一分、排一排,很快就变成了这幅整齐漂亮的画面。(板书:分一分、排一排。)其实你们已经出色地完成了数学中常见的一项工作——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意图:一个简单的教具垫片为学生直观地呈现了象形统计图两种不同的摆放方式,既省时又明了。学生会觉得便于计数,能清楚地数出每种水果的数量;便于比较,能直观地看到水果的多与少。同时象形统计图的生成也为条形统计图做好了过渡准备。]
3.师:现在我们需要把这个统计结果保留在纸上。想一想:怎样利用这幅图表示统计结果呢?
让学生在方格上涂色分别表示每种水果的数量,并把相应的数量填在括号里。然后和同桌交流:你在方格上是怎样涂色的?每个小格代表多少?接着在全班汇报交流:从这幅图上能看出什么?知道什么?
[预设:学生可能首先说到的是各种水果的数量,教师随即贴图片并板书相应的数量;如果学生说不出表外的信息,教师还需要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最少,谁比谁多、多多少等数学问题。]
4.师:为了使蓝猫看得更方便、更清楚,我们还可以将收集的数据这样进行的整理。教师画出表格线,帮助学生认识表格的第一行是水果的——种类;第二行是水果的——数量。板书:种类、数量,完成统计表。
[意图:教材的例题1并没有出现统计表,这里之所以提前引入简单的统计表,是为了在比较中渗透统计图和统计表各自的优点。同时也为给例题2减轻分量,为练习十七的第1题扫除障碍的。]
教师小结:我们从这样的统计表或统计图中都能很清楚地看出每种数量的多少和它们的关系。学会统计能解决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下面我们试一试。
三、应用拓展
1.师:这是老师根据大家的学籍卡整理的每位同学出生的月份,从表中找到你的名字,看看你出生的月份有没有写错的。请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完成课本P95——1题。
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分析原始数据,要把本班每个月出生的人数用涂方格的方式画在图里,数清各月的人数填在相应的表格内,根据图或表回答图表下面的三个问题。
[意图:教师提供的每位学生的出生月份是原始数据,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名字核对正误,实际上是检验学生能否读懂信息;根据教师提供的原始数据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制作则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回答下面的问题又是对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的再次感受。]
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96——2题。
[意图:让学生独立完成本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思维活跃,方法多样。]
集体订正统计结果,分析错因。
 
[预设:大部分学生可能要从轮船、火箭和小鱼的图片上分类去数每种图形的数量,也许有个别同学会寻捷径,直接从“√”或“正”字中获得数据,这时就会出现统计结果不一致。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统计的,当学生说到从符号中获取数据时,教师追问:为什么想到

分页代码了直接从符号中获取数据?在肯定这种方法后大家一起分析错因。]
师:从图片中数出的结果是可靠的,从符号中获取数据简明易数,方法很好。但是书上给我们呈现的并不是完整的结果,怎样用这些符号做记录?什么情况下需要用符号来记录?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做练习,减少教学成本,提高课堂实效,减轻课业负担。同时为下节课教学例题2用符号的方法统计做一些提示和铺垫。]
同桌合作,再次从图片上数清楚每种图形的数量,有错的改正。
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并提出更多的问题。
四、总结布置作业
师:今天我们用分类数数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进行了整理,这个过程就是统计。统计的结果通常反映在统计表或统计图里,便于我们分析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经常要用到统计,我们也可以留心观察一下周围的事物,搜集一些数据,分类整理出来,作个统计分析。
设计思路
“学”数学不如“做”数学。统计教学更应如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师以突出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为教学主线,让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去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在做统计的过程中真切感受统计、理解统计、运用统计。
1.灵活选取素材,激发学生兴趣。
统计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丰富的素材。但是由于学生年龄比较小,接触社会的范围比较窄,对许多现象要么不理解,要么不感兴趣,因此在一年级统计教学中,选取学生能够理解的同时又感兴趣的素材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障。
教材的例题1呈现了三行盆花,各种颜色的盆花混杂在一起,特别是红花和粉花不容易看清楚,为避免干扰,本课创设了蓝猫开水果店的情境。它既是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也能较好地体现分类统计的需要。教学要尽力营造这些“需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2.精心设计活动,经历统计过程。
为了让学生学到初步的统计知识,学会简单的统计方法,老师在每一个活动和每一个细节处并不急着“教”什么,而是耐心地把“经历”和“领悟”的机会留给学生并不失时机地给予指导。
(1)分类是初步的数据统计活动,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有了统计愿望,就会主动地分类、计数、比较。教师的适时指导使学生的分类结果自然地呈现出象形统计图。
(2)由于这个象形统计图是许多图片摆上去的,就引发了画条形统计图的需要,从象形统计图到条形统计图的无痕过渡,增强了学生探究的自信。     (3)表格是表达数据的一种方式,教师根据学生对统计表的分析,一边贴图片,一边填数据,又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统计表,学生初步认识到统计表的形成,并在与统计图的对比中感受两者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
3.进行数据分析,体会统计价值。
    获得数据不是统计的最终目的,填写图表也不是统计教学的唯一任务。分析研究数据,掌握事物的主要情况,把握现象的发展态势,才是真正体现统计的价值。学生对每一个内容进行统计之后,教师都要问学生“你知道了什么?”这是引导他们利用图、表中的数据进行思考。学生的回答大致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说出各类物体的数量,另一种是对数量进行比较或综合,从本质上讲,两种回答的差别在于对统计获得的数据的利用程度,前一种回答是重要的,后一种回答更有意义,有了较深层次的思考,统计的价值得以渗透。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统计》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